黄瑞庚:收藏温州老照片,做“串珍珠”的那个人
来源:温州人杂志 作者:王民悦 发布时间:2017-08-08 09:11:00 字体:

杨冰杰摄

  穿过岁月幸存下来的老照片,好比陈酿老酒,散发出愈来愈浓烈的清香。对此,温州老照片收藏爱好者、温州市文联顾问黄瑞庚有着切身体会:静默中带着历史温度,超然中打着时代印记,这是老照片永久的魅力和价值所在。“它们就像珍珠,散落在民间。我要做的就是将珍珠串起,展示给世人,这是我的初衷,如果有可能,就会一直做下去。”

  日前,由他任执行主编的大型图册《温州老照片(1877-1978)》由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了。这是《温州老照片》系列的第三册,由鹿城区委宣传部、鹿城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联合编辑。书中400多张黑白老照片,大部分是首次披露,记录了温州近代以来各类事件的形形色色、各色人等的喜怒哀乐,还有风土人情的变迁与存亡,不仅为丰富温州历史文化提供难能可贵的历史佐证,更是守护了个体与公共的记忆。

  目光更多聚焦于普罗大众

1923年养正高小学校第十一次毕业摄影

  “这一次,在编辑思路上发生了转变,比如在文化方面增加了很多内容,收录了学校、医院的旧影等。”黄瑞庚介绍说,新一册秉承传统,且有所创新,不仅扩大了照片拍摄的时间范围,增加了文化部分的篇幅,还在整体编排上更加系统完整,以“瓯越风雅”“民生风尚”“时代风云”“土庶风流”四大篇章,来回望起伏跌宕的温州百年。

  更重要的是,它在普通老百姓身上倾注了更多目光,以见证被正统历史忽略和掩盖的温州人日常生活史、平民史和百多年来的生存与发展史。在一幅幅历经岁月潮水冲刷却依然可辨的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到——温州昔日的老城区,现已无踪影的南水门,还有那低小的屋檐和屋檐下的简单生活……

1910年温州南水门

  这些凝固的影像中,有身着学生装的短发女学生,有正在操练的针织厂民兵队,也有光着膀子、手拿锄头的建筑工人,而即使是没有任何身份信息的一个人物,哪怕是他的一个背影,我们也能凭借其隐约可辨的衣着打扮和环绕在周边扶疏的树木、淡远的屋舍和山水,得知时代与地域的诸多特征。

  黄瑞庚认为,老照片里无论主角是乡绅民士,还是平民庶子,无论是不断怀念的还是一直忘却的,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真实存在过的生命,他们温馨而独特,真切而鲜活。可以说,这些个体的命运背后,也是整个民族共同体的命运。

1955年位于海坛山的新码道小学参加温州市体育表演操之二双圈操

  作为该系列图册照片的收录者、收藏者,黄瑞庚对每一张照片都非常珍视,了然于胸。比如目前公认的温州最早影像是英国驻温州首任领事阿查理于1877年所摄。书中收录了他的《温州东城墙外华盖山》《温州东城外》《温州城外塘河》《白象塔》……还有温州本土摄影师的诸多作品,记录了温州建设发展过程中的许多“第一次”:第一家地方银行成立了,第一家新华书店开张了,第一辆公交车开上温州街头……

  这些“前尘旧影”作为时代的绝版,一直被视为无可替代的珍贵文献,是用以弥补历史记录空缺的最佳资料。与宏大的文本叙事不同,它们体现的是照相机的“全息”特性,即“机体的每一个局部都是整体的缩影,贮存着整个物像的全部信息”,不避不讳,不会有执笔者事后的修饰,也无需阅读者用想象力来修正。它们将温州一个个真实的断面聚集在一起,将历史的五味杂陈,生活的寻寻觅觅,理想的繁芜缤纷,现实的沉重艰辛集结成一段温州百年风云史,促使后人追忆与缅怀,思索与探究。

  同时,它们也是一种可以穿过时间、保留时间的可持续力量。美国女摄影家苏珊·桑塔格在她的《论摄影》中说:“收集照片便是收集世界。”她还更深刻地领悟到:“一张照片的力量就在于它持续向所有的审阅瞬间开放,这些瞬间会被流逝的时间迅速取代。这种时间的凝冻——每张照片的目空一切的、感人肺腑的静态平衡——产生了新的、包容性更强的美的准则。”

瓯海医院全景

  确实,老照片因岁月珍酿而越发香醇。《温州老照片》系列,作为温州历史上第一套系统的照片文史资料,曾在温州创建历史文化名城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它以独特、确定的方式承担了自己的使命,回望过去,并指向未来。无论岁序如何更替,它总是沉默如初,滋润人心。

  成果背后是一群人的支撑

1963年2月6日,海圣宫水闸闸址西首原貌。

  新一册《温州老照片》的成形,历时不到一年,这是黄瑞庚长年积累,“滚雪球”的成果。现年72岁的他,年轻时毕业于市工艺美术学校陶瓷美术设计专业,做过日用陶瓷厂美术设计,后在工人文化宫、市总工会、市文化局、市文联任职。可以说,一辈子从事文化工作的他,在收藏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009年,机缘巧合,退休三年的黄瑞庚承接了《鹿城老街坊》的编辑工作,在征集老街坊照片的过程中,发现民间还保存着许多珍贵的历史老照片,可惜都未被挖掘、整合。于是,集结出书的念想萌生了。

  可是,收藏老照片困难不小。一方面是在“文革”中,很多老照片悉数尽毁,一方面则是散落在世界各地,搜寻破费功夫。但是,不试试又怎么知道呢?从此,黄瑞庚每天早出晚归,奔走于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之间,翻资料,找照片,寻线索。每到周六,还会穿梭于妙果寺的古玩市场,从一些古旧书籍中寻觅老照片的身影。书中的“南田文儒刘凤韶公与富士蛟公亲家合影”,就得于他在地摊发现的书《帝师传人》,“那张照片很小,影像模糊,唯一清晰的是标注在一旁的拍摄者,凑巧的是,我俩竟然认识。于是打电话,跑到他瑞安的家中找到了照片原件。”

1969年11月5日,温州针织厂民兵队列操练 照片选自《温州老照片》。

  黄瑞庚还利用自己多年在文化界积累的人脉,从名家后代手中获得了许多珍贵留影。“我和诗人马骅先生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马老去世后,他的家人知道我要编这样一本书,就将家族收藏的上百张老照片交由我来拷贝,还对编辑出版的老照片初稿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此外如许漱玉、吴百亨、方介堪、林镜平、朱镜宙、刘景晨、夏鼐、马孟容、马公愚、吕谓英、王理孚、张玉生等名家家属也都送来照片,其中不少都是首次公开。

  在收藏老照片的八年时间里,令黄瑞庚感动的,还有孙毅、朱家兴、邵家业等一批温州知名老摄影家,他们无偿提供照片与帮助。尤其是80多岁高龄的孙毅老先生,曾将行动不便的老伴搀来照相馆,一边照看,一边亲自指导照片的放大排版,直到全部排妥才放心离去。

  另外,摄影收藏爱好者沙开胜、林鸿麟、廖大敏、杨瑞明、张纯石等人也给予大力支持,他们一发现老照片,便立马送到编辑室,平日里更是积极提供线索。

  志同道合者的热心参与,让黄瑞庚深感,这是一份别有温度的小小事业——“我不是一个人在奋斗”。与此同时,政府部门的资金投入也为书籍的顺利出版打上了强心剂。

1957年,曾镜宇与叶丽丽的订婚照在露天照相馆悬挂了一年多。“美丽的女教师嫁给英雄飞行员”成为温州市民茶余饭后的佳话。

  2011年,《温州老照片》第一册发行,不想竟引起广大读者的热捧和关注。一位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责任编辑就从书中发现自己爷爷的影像,赶紧将书送给母亲。还有后辈们,带着对父母深厚的眷爱,送来父母婚恋的照片和故事……一时间,许多热心读者送来家中富有特殊意义的照片,并告知了一条条关于老照片的线索与渊源。温州收藏市场上,老照片的价格也飞扬直上,成倍增长。这一切都显现出一本书的力量。

  近年来,黄瑞庚并没有停下寻觅的脚步,他一次次去往老者的家中,即使有些照片品相很差,或没有多大意义,他还是欣然接受,妥善保管。为了考证照片的出处与背景资料,他一次次讨教文史专家,但凡有一处不明,绝不录用。在他的编辑室办公桌上,堆放着10多本从国外购回的书籍,这其中,有很多传教士所拍的温州影像。还有塞满抽屉的一大一小的信封,里面装满了黑白老照。他的电脑里,有无数个照片文件夹,光是一个存储盘就多达1600G。

  在新一册的《温州老照片》中,有一套关于医疗卫生的老照片,其中有浙江省立第一传染病院、永嘉传染病院,这是黄瑞庚在国内网站竞拍,花费1万多元所得。而实际上,他为老照片一共“败”了多少钱,连他自己也算不出。

  如今,黄瑞庚的子女都在美国,本可以安享晚年的他却依然留在故土,浸淫于老照片的收集整理。 “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没有功利,用心收集老照片,就是我热爱这座城市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