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沐箫寺的写作者——我心目中的作家洪禹平
来源:温州日报 作者:贾丹华 发布时间:2017-08-11 11:41:15 字体:

  日前,作为乐清学人文丛之一,乐清已故作家、学者洪禹平著《洪禹平文集》上中下三册由线装书局出版,下周二将举行首发式暨座谈会。温州日报文化周刊风土版特刊登介绍文章,据作者说明,这是洪禹平被平反后第一个登门采访者所写的记叙文,文中真实反映了他的火热初心与当年的艰难生活。

  ——编者

上世纪八十年代洪禹平(中)在其书房里,左为其学生王丽,右为作者。

  风雨沧桑话春秋

  洪禹平(1926—2005),出生于乐清县城的一个贫民家庭里。小学时酷爱画画,在一位爱好文学的语文教师启蒙下,背诵不少古诗,并且学习作诗。初中一年级时,他在温州美术界办的《画刊》上发表过美术作品。初中毕业前后,他在乐清、温州几家报刊上发表过诗和散文,并且似醉如痴地攻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学写小说。他的英语成绩优异,读了林语堂英文小说《瞬息京华》后,他还为报纸写过评论,得到好评。

  1944年,年仅16岁的洪禹平带着一本《裴多菲诗集》参加了乐清学生抗日工作队,在党的地下组织直接领导下,配合抗日武装部队进行活动。抗日胜利后,由于他积极参加学生民主运动,1946年被学校当局开除了学籍。党组织介绍他到延安,进鲁迅艺术学院深造。但他途经上海后,因战事交通中断,只得留在上海参加地下工作。他经常出入复旦、暨南等大学,以“旁听生”的身份为掩护,搞学生运动。在这段时间里,他听过臧克家、许杰等先生的课,在上海《联合晚报》上发表一些作品。

  1947年3月,他到浙南游击根据地工作,与别的同志一起创办特委机关报《时事周报》(《浙南日报》的前身)。当年入党。1949年后,先后担任《浙南日报》编辑部主任、温州地区文联秘书长、华东文化部幻灯制片厂编辑科长、中国幻灯公司编辑科长等职务。期间,他孜孜不倦地坚持写作,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新观察》《东海》等报刊发表了《冷心肠的人》《路遥知马力》《许雷伯伯》《“XX则可”论》等散文、小说。

  1965年,他加入了北京市文联,与刘绍棠、丛维熙等被推选为北京市参加全国青年文学创作会议代表。1957年3月,文化部批准他来杭州从事专业创作,短短的三个多月里,陆续写出中篇小说《大江东去》和一些短篇小说、杂文。

  书剑飘零情缘长

  正当他风华正茂、丰收在望的时候,一场“扩大化”的暴风雨将他卷入无底的漩涡里。由于他直面社会现实,用口用笔吐露诤言,被误作“右派”处理,下放农村参加劳动改造。他和浙江省文联领导郑伯永先后回到家乡乐清,接受监督劳动。繁重的体力劳动,非人的生活,使郑伯永积劳成疾,含冤而死。

  逆境中,洪禹平始终没改变自己的初心和对文学的追求,矢志不移地坚持创作。在停发工资的漫长岁月里,他有时候仅靠到社队企业里当临时工收入糊口。为了继续创作,为购置和创作有关的中外文史哲经典书籍,他甚至不顾自己流离失所,竟卖掉了仅有的半间房屋,在乐清坊间传为奇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创作了一部反映抗日战争的长篇小说《路》,还写了一些古典文学和汉语言文学的论文;七十年代他苦心孤诣地创作了长篇小说《情谊千秋》之第一部《海内存知己》,在广西人民出版社的大型文艺刊物《叠彩》上发表。此外,他还惨淡经营地创作了规模宏大的历史小说《神州泪》第一卷的部分初稿。

  “你在那戴着‘紧箍圈’(指右派帽子)的年月里,被剥夺了发表作品的权利,你还埋头写作,图个什么呀?”我不揣冒昧地问道。

  洪老师笑了笑说:“古人讲‘文章千古事’,写文章哪能只图一时发表拿稿费?杜甫的诗大部分是在他死后才‘发表’的呢!那时候又没有什么稿费。‘诗言志’嘛!何况现在我们面临这个波澜壮阔的新时代、新潮流,我们搞文学创作的人应该比古人有更远大的目光和理想;我们应当把文学事业看作记录人类历史、反映人民生活、刻画人性灵魂的千秋大业。”

  “文革”中,他被抄了家,坐过两次牢房,手稿大多散失,“造反派”妄图逼他撰写诬陷一些浙南老同志是“叛徒”的假材料,并以恢复工作,给予发表文章为诱饵。但是他毫不畏惧,半个字眼都不愿写下,因而他的处境可想而知。

  “做人第一,作文第二。我认为搞文学创作应当排斥狭隘的功利目的。鲁迅、茅盾先生是我们的学习榜样。现在,我常常跟一些青年作者来往,告诉他们:文学创作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正如契诃夫说过的:写东西是将身上的肉一块块放进墨水瓶。决不能以为创作可以投机取巧,或者把文学创作当作沽名钓誉的手段。把文学创作当作‘敲门砖’的人,最终是不会有出息的。”我们聚精会神地听着,耳边似乎响着他向我们青年作者敲起的警钟。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他的“右派”错案得到纠正,平反后在依山傍水的乐清师范学校任教文艺理论课,得意门生有王丽、倪蓉棣、潘锦毅等。他甘愿当园丁、“人梯”,深入学校,拥抱生活,努力积累素材,准备创作一些反映教育题材的作品。

  他除了创作短篇小说、散文、评论外,还创作了中篇小说《如同月运行》,在大型文学刊物《东方》上发表。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评论《希望》,敢于为当时有争议的小说《希望》说公道话,在《江南》发表之后,即被《作品与争鸣》刊物转载。

  1980年6月,他出席了浙江省第二次文代会;1985年,又出席了浙江省第二次文代会;1985年,他又出席了省作代会,被选为省作协理事。1986年,他的小说集《国门仗剑游》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他还有学术论著《中国历代书法精品集成赏析》《千古诗魂》(谢灵运研究专集)《中国现代游记精选》等。

  为有源头活水来

  1986年春天的一个晚上,皓月当空,笔者跟着一位文学作者一起踏着月色登上乐清县城西山岭,拜访洪禹平先生。穿过泉声叮咚的小溪,沿着盘山的幽幽曲径,我们登上了南宋状元王十朋曾在此读书写诗的箫台山,就见到月下一座清净、幽寂的古刹——沐萧寺。

  在沐箫寺内一间平房小屋前,我们敲过两次门,洪禹平才听见,原来他正在伏案专心写作。他在这离城较僻远的寺院中过着独身生活,三餐用煤油炉自煮饭菜。我们正为打扰他而感到歉意,他却热情地忙着去沏茶,但今晚热水瓶里开水已经所剩无几了,他为我们每人沏了半杯,幽默地说:“抱歉得很,热水瓶里只剩下这么一杯了,还是‘一分为二’吧!”

  他身材瘦长,脸庞不宽,显得前额稍高,浓黑的剑眉下,双目炯炯有神,闪耀着坚毅的光芒。见到他这幅精神,谁也不会估计他已是花甲之年了。

  我环视洪老师书房四周,这简直是一位清贫而不失其志的作家生活缩影——房内最显眼的物品,除了书架上的许多古今中外经典书籍和墙角里烧饭用的小小煤油炉外,就是墙壁上挂着的小相框内的版画:著名诗人闻一多像。洪老师崇敬的就是爱国诗人闻一多先生的人格和骨气!我暗忖着:这莫非也是他人格魅力的写照?

  当年采访时,我们询问他有什么创作打算。他说:“我觉得现在要紧的是:趁精力未衰的时候赶快写点有分量、无愧于心的东西出来,几个编辑部来信催稿,心里实在发慌。欠的‘稿债’一定要还,失约是十分抱歉的。”我们不禁暗暗赞叹他真是“老骥伏枥”呀!

  步出寂静的沐箫寺,见一轮皎月普洒银辉,山林如画,泉水琤琮,山花芳馨,沁人心脾。面对这令人心旷神怡的月色山野,我情不自禁地吟诵着刚才看到书房墙壁上洪老师写的两首诗中的第二首:“不妨回首旧年华,笔墨情缘毕竟长。明月绿窗人未老,来春欲赏满园芳。”这不正是他自己形象和心境的生动写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