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地行走 ——浙东唐诗之路游记
来源:瓯阅 作者: 王宏 发布时间:2017-08-13 09:22:48 字体: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唐代诗人李白的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将浙江新昌的天姥山描绘成一处山毓水秀、清灵郁美的人间仙境,以后不知迷醉多少世俗中人的心。我也不例外,可一直无缘去这一人间仙境沾沾“仙气”。这次,因参加了由温州东方道德文化学会与温州都市报联合举办的“唐诗之路”大型文化考察活动,心愿得偿。

  在车上,我想起东晋时期做过永嘉郡太守并发现温州山水之美的谢灵运,他在一年中,写下赞美温州山水的诗20余首。温州山水也因他的诗而名扬天下。他也游历过天姥山,发出“高高入云霓,还期哪可寻?”的感叹。他作为“山水诗”最初的集大成者,影响了后来许多的诗人,诗仙李白也追寻着他的足迹,在浙东的山水间畅游。

  此次考察活动首站就是沃洲湖景区。我凭着“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的意象,在心底描绘了一幅沃洲湖的优美胜景图画。“眉目”是一个人面部最为动人传神之处,以“眉目”来形容沃洲湖、天姥山,可见受诗人如此喜爱的美景应该是很优美迷人的。

  我们见到的让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赞为“美人目”的沃洲湖,却是一座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水库。之前那“平坦幽闲,丛生兰芷”的充满诗意的风景,已被淹没在水中。不过,景区内仍有真君殿、水帘洞、三十六渡、水帘飞瀑等众多景点及遗迹,是唐诗之路上的重要风景区和国家水利风景区。

  与沃洲湖隔水相望的,就是“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的天姥山。由于行程紧张,此次我们只得远远地眺望天姥山那巍峨的雄姿。我们乘坐画舫游览沃洲湖后,再登沃洲山。

  “沃洲初望海,携手尽时髦”、“沃洲能共隐,不用道林钱”。这是诗人描写沃洲山的诗句。沃洲山也因这些痴迷山水的文人贤士而出名。以支道林、竺潜等为首的十八高僧,以孙绰、王羲之等为代表的十八名士曾长游于此,或结庐讲经,或翰墨游弋,他们把沃洲山经营成名流光顾的时尚之地。到唐代,达到一个最高潮。诗人们沿江而行,继续前行至天台山,从而形成一条诗人们踏出来的“精品旅游线路”。据浙东唐诗之路研究会会长竺岳兵介绍,浙东的这条“唐诗之路”是从古城浙江绍兴开始,由镜湖向南经曹娥江,沿江而行,入剡溪,溯江而上,经新昌沃洲、天姥,最后至天台山,全程300多公里。走过这条路并留下诗作的唐代诗人(入录《全唐诗》的诗人,共2200多名)为451人,占入录《全唐诗》诗人的21%。

  走过这条路的400多位诗人中,有杜甫、孟浩然、刘禹锡、骆宾王、贺知章……当然还有李白,他先是在梦中入剡(新昌),醒后吟道“明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最终,循着梦境“自爱名山入剡中”;杜甫也倾倒于“越女天下白”,感叹“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袁枚则是“看山不厌复,看水不厌曲。剡溪百里中,两景皆到目”……

  我们一行150多人也跟随着唐代诗人们的足迹前行,瞻江南第一大佛,游琼台仙谷,礼天台宗祖庭国清寺。一路行来,路上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让我们领略到清雅的诗情画意,也让我们在快节奏的唐诗之旅中,拾取了“天台一片云”。我们的脚步也止于天台山。

  “穷山海之瑰丽,尽人神之壮丽”的天台山,是诗人们以朝圣般的心态跋山涉水执着寻访的目的地。他们离开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一路游览山水、纵情诗酒,以寻求心灵的寄托。

  “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李白游览天台山时,为天台山写出了这最“牛”的“广告语”,千古传颂。为了更让人们相信他的广告,李白描述了自己在天台晓望看到的奇情异景:“凭危一登览,直下见溟渤。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也来了,他在一首送人游天台的诗中,描述了一个月夜中的仙谷景象:梦入琼楼寒有月,行过石桥冻无烟。

  300多公里的山水之路,就这样被有着浪漫情怀的诗人们炒作成了江南佳山丽水的代表,炒作成一个在高山流水间寻寻觅觅的文化符号。千百年后的今天,它有了一个极具诗意的名称——唐诗之路。

  “唐诗之路”只是我们今人赋予浙东山水的一个文化符号。千百年来这些并没有多大不同的山水,因唐诗的吟哦而有了诗意,有了空灵清新的情境美感。我们人呢?是否也因为吟诵这些唐诗,让浮躁的心充满空灵清韵的诗情画意呢?如果有了这样的一颗心,便处处能赏到美景,每天都诗意地行走在途中,在这片大地上诗意地栖居。

  (原载《温州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