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游 | 你所不知道的温州
来源:听众说公众号 作者:曹众 发布时间:2017-08-24 11:22:00 字体:

  温州是我童年成长的地方,对温州最深的印象就是浓厚的人情味。久居香港,童年记忆不免模糊,但幼时长在亲切的社区,与邻居相处如同一家,那份温暖却常驻我心。

  这次,受温州图书馆邀请参加《温州人的香港记忆》读书会活动,这是由温州读书会联盟——近百个温州民间读书会组成,容纳温州各行各业人士的自发阅读集结组织执行承办。喜欢阅读的我毫不犹豫的应承,并开启了短短3天的文化之旅。

  读书会

  漫漫求知路上的温州人

  与读书会联盟的观众和主持人翁逻沿深度交流

  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软实力”。而阅读,就是文化发展的最重要体现。

  城市书房不打烊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读书会前后,与温州市图书馆负责人的一些交流,让我知晓了这样一个独特的文化场所“城市书房”。

  三年前,因旧城区改造,市图书馆迁入新址,位于市中心的旧馆作为分馆继续使用。晚上8点30分闭馆时,许多读者仍沉醉书海,不舍离开。

  “能不能延长开放时间?”读者的呼声很强烈。市图书馆反馈也很迅速有力:“改”,从此24小时不打烊。

  这,很温州。

  自此,这个公共阅览模式就蔓延开。

  便捷的自助借阅系统,读者自觉的遵守秩序,附近社区积极提供帮助的志愿者,定期举办主题阅读、新书推荐、读者交流会,让城市书房吸引越来越多的温州人养成了阅读这个简单而有意义的习惯。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旧图书馆改造的城市书房,现有的27家城市书房大多由普通店面业主提供。许多业主放弃高昂租金收入,将自己的店面根据城市书房规格准则改建为公共阅览场所。由市读书馆无偿提供书籍,市民只需通过读书证或市民卡,就可便捷阅览、借书还书。

  在参观城市书房时,获知这样一个故事:由于城市书房是公共阅览场所,无论是来阅读的成年人,或是小朋友,都会自觉保持安静,但偶尔在书房内却有交流的需要。这些读者为了无声交流,就用字条这种温暖的方法传递信息:

  “前日遗失蓝色水杯,拾到请联系电话XXX”

  “朋友,走的时候记得把垃圾放到垃圾桶里”

  “抱歉,不小心弄坏书角,这35元希望能补偿”

  “你的字真好看”

  文字似乎会说话,简单的字句彰显了阅读者的品格。

  谁说温州人只会做生意?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温州人敢为人先,在推动市民阅读领域,温州模式亦成为先行者——

  现在,全国都在学“城市书房”这个温州首创模式。

  听管理层说,到年底城市书房将扩展到40家。同时正在构想并实践城市书房的发展新模式:

  置于便利店的小型借阅书柜——城市书站、内置书柜社区小巴——城市流动阅览车等。

橘黄的阅读灯不仅照亮求知的读者,更成为一座城市软实力的标志。

  城市书房的发展由政府引导推行,民间呼应普及,最终让读者自觉成为主人翁,循序渐进中体现出“去中央化”的管理模式。

  米房(cei)

  没想到你是这样的面粉厂

  雁荡山孕育了我对于自然山水的向往,但多年涉足旅游文化交流的工作,令我同样热爱在城市徜徉。“创意园区”是其中最吸引我聚焦的场所。

  佛罗伦萨中心艺术区,伦敦南岸艺术区,纽约的格林威治村,北海道小樽运河区,北京798,上海田子坊,广州红砖厂,深圳华侨城,台北的华山、松山,高雄的驳二……都曾留下我探索的足迹。

  纵观中西,创意园区的发展背后均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及深厚的历史底蕴。其发展路径多数可分为两类:

  一种是以民间资本力量推动做主导作用,重点在“建立”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即为佛罗伦萨中心艺术区:

  佛罗伦萨中心艺术区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最出名的即美第奇世家,在拥有了财富后,开始了对艺术的支持。

  他们致力于修建教堂及公共文化设施、资助艺术家、进行艺术收藏,为佛罗伦萨留下了许多至今享誉世界的艺术场所。

深圳华侨城OCT创意园

  而另一种是后工业时期,以政府主导,民间参与,同步进行“破”与“立”的,如北京的798艺术区:

  位于大山子地区的798艺术区本是建国初东德援助修建的无线电厂,具有明显的包豪斯建筑风格。2000年随着电子厂的资源整合与产业升级,厂房空置。

  政府以租金补贴/政策支持发展文化产业,构建文化社区;艺术家/艺术企业/创意企业因租金低廉、空间大、有时代感的厂房适合艺术创作与展示而租用,因而产生产业集聚。

  就这样,798艺术区逐渐形成。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文化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反映,但有时,当文化超前发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甚至可以受到文化发展的反哺,佛罗伦萨中心艺术区与北京798艺术区的发展都带动了区域、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名字来源于温州话“面粉厂”的“米房(cei)”创意社区,这次终于可以抽空去探访。

  在位于米房的日料店大快朵颐后,与从事艺术管理的侄女漫步米房。

米房创意市集

旧面粉厂设备与园区涂鸦

  米房现阶段有不少知名餐饮品牌与小众品牌入驻:主打休闲生活方式的“漫咖啡”,韩寒开的餐厅“很高兴遇见你”,主打音乐现场的“胡桃里音乐酒馆”。本土的独立书店“佐佑书房”,名为“HanPlus”的买手店也都占有一席之地。有时,米房会举办一些创意市集和展览。工作日的晚上和周末,米房已经成为当地年轻人的首选休闲场所。

  我想如果米房能够更多借鉴国内外先进创意园区发展经验,维持园区内品牌风格统一化,同时吸引创意人才、创意企业进驻,甚至与许多民间组织、政府机构通力协作,比如兴办美术馆,与城市书房合作,建立综合文化圈,那一定会成为温州的城市休闲生活新地标。

  南塘

  似曾相识燕归来

  温州是个古城,历史可以追溯至唐朝。历史的文化积淀给现代人留下了许多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南戏、瓯剧、瓯绣、瓯塑等。不过近年来对南塘多次探访,让我观察到城市建设领域的一种崭新可能。

  童年在温州度过,自幼就对南塘印象深刻。南塘河穿越市区,与南塘街相伴而生,给温州这个城市带来了“水”的灵气。离开温州多年,关于南塘的消息不断传来,比如许多沿河老字号逐渐关闭,南塘河水也污染严重,听到了这些消息,我真心怀念那个古色古香的南塘。

  从2006年起,政府就开始注重南塘社区的重建:

  治理污染,对原有的旧式风貌进行升级修复;依托著名数学家谷超豪故居——一座始建于清中期的典型温州传统民居宅院建筑,创立温州数学名人馆,展示晚清以来温州数学家研究成果;引入水上巴士等更丰富的休闲游览方式,配合河边商铺,打造以传统文化为特色的市民休闲区。

  沿河漫步,黄昏的阳光格外温暖,河水碧绿,拱桥倍具古风古韵,河边走廊整洁干净。而南塘街边未开放的现代化店铺,桥后面的现代化建筑,与瓯越特色的南塘河却并不冲突,反而相映成趣。

  南塘现有街边商铺多是休闲娱乐类,温州古城的文化气息尚有所欠缺,但这种旧区的活化方式,让我看到了温州市政系统对于城市建设的全新思路。我期待,在不远的未来,我可以见到一个更美的南塘。

  香港

  可以被踩着肩膀的“小巨人”

  与温州2000年建城历史相比,香港历史颇短,但在旧区活化与文化社区建设方面,香港却先行一步。

  湾仔蓝屋,是一座诞生于1920年的四层历史建筑。与香港飞快发展的速度不同步,蓝屋好像一个观察者,至今仍保留少见的露台建筑、旧商户的木板门户和陡峭木楼梯。

  而位于蓝屋底层的“香港故事馆”由圣雅各福群会主办,从2007年起,就以本土文化特色为题举办展览,并不断开发全新了解本土文化的模式:组织街坊举办中环、湾仔等地的社区导赏;邀请工艺师傅、艺术家、主妇等举办工作坊传承旧社区生活文化技艺。

  “香港故事馆”的存在,无疑给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种模式借鉴:政府部门社会福利署,成立香港公益金,支持包括圣雅各福群会在内的多个慈善组织。而圣雅各福群会建立并运作香港故事馆,民间机构基金如汇丰银行慈善基金也提供赞助,多个方面的努力共同促进了这个旧区活力的重现。

  如果说位于蓝屋的“香港故事馆”是民间力量对旧区文化挖掘的典范,那位于中环的文创地标PMQ元创方的形成过程,则可以见到更多政府力量的影子。

  背景:

  1889年,中央书院搬迁至荷里活道。二战期间受到严重破坏后,书院在1951年被改建为已婚警察宿舍至2000年。经济的发展推进了文化社区的形成,政府在《2008-09年施政报告》中提出“保育中环”,将此处土地从“勾地表”中剔出并提出了“活化作创意产业用途”。而在此过程中,政府下设的发展局及商务及经济发展局辖下创意香港就此项目邀请建议书,召集民间力量提交方案营运设施。

  此后,发展局局长公布,将由同心教育文化慈善基金会有限公司(“同心基金”)牵头,联同香港设计中心丶香港理工大学和职业训练局辖下的香港知专设计学院,负责活化前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成为标志性的创意中心,名为“PMQ元创方”。

  这个模式:政府牵头,监察,引导;同心基金从旧建筑的现代化改造方面着手,吸引类似香港知名设计师VivienneTam品牌、首家海外独立FoundMUJI店铺、知名歌手古巨基开立的甜品店等与社区气质符合的品牌入驻,吸引更多中小设计师品牌及独立工作室集聚,同时开展各类型期间限定展览活动——比如伊藤润二恐怖美学展览、Gucci多媒体艺术展,造就了现在倍具活力的PMQ社区。

  温州与香港,有太多的相似——同临海,皆重商,却不乏人情味。97以来,两岸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也愈发密切。

  得益于经济飞速发展、政府与民间力量的共同努力,香港的城市文化建设呈现了一种稳步前进的节奏。

  而我也相信,如果未来温州在城市文化建设上可以维持现有“sustainable”(可持续)的状态,温州会成为一个发展更加全面的现代化都市。

  每次往返温港都来去匆匆,可文化的气息让人不由得放慢脚步,静下来聆听城市的心跳。这次的文化之旅,我听到了这座老城的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