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声相应,情系地方文脉
来源:温州日报 作者:半闲 发布时间:2017-09-22 10:35:58 字体:

素雅质朴的《瓯风》文丛,凝聚了许多流年记忆 杨冰杰 摄

  瓯风文丛第一辑,由文汇出版社出版发行,作为温州史地刊物《瓯风》众筹的桑梓礼包第二批,已分批快递送往参与瓯风众筹的同仁手中。文丛含有温端政《回首人生》、林翘翘《流年碎忆》、沈克成《挹西注中》、张乘健《籀园慧月》、卢礼阳《此心安处》五种,收录五位本地学者曾发表在《瓯风》或见诸报端的文史随笔,涵盖回忆师友、温州风土等诸多一手材料,丰富、细腻、从容、生动地再现了历史以及学者自身的学术轨迹。

  在文丛出版之际,市区一家众筹书屋“半书房”里,举行了一场读者见面会,沈克成、卢礼阳、方韶毅、方绪晓、吴雅丽等作者、编委及家属代表来到沙龙,与读者们交流、分享书里书外的故事。

  文丛主编方韶毅向读者简略介绍了这五部作品:

  温籍语言学家温端政在《回首人生》中,回顾了自己在温的少年时代及后半生的学术研究生涯;《流年碎忆》作者林翘翘出身温州名门,舅舅是著名戏剧史家、文学家王季思,表兄是著名九叶诗人之一唐湜。本书是九旬老人的回忆录,分别回忆了家人,及钱信忠、琦君、王来棣等师友,还有她苦难的中学时光和中央研究政治研究室的经历等;《挹西注中》收录了文字学家沈克成多年来写的师友之谊、人生之忆类文章,是他学术专著的重要补充;中国哲学史专家张乘健已于三年前去世,《籀园慧月》为作者集外遗文,收录了他探讨温州乡贤,回忆与之有直接交往的谷寅侯、梅冷生、刘修业、季羡林等先生的往事,及序跋、自述等文章;《此心安处》系文丛编委、溫籍学者卢礼阳作品,按内容分感言、读人、纪事、序跋、品书等,感言部分针对社会现状,特别是文化事业的不良现象有感而发,可见敢言,及所记温奕辉、冯国栋、马允伦、马骅、张乘健诸先生的交往。

  “在喧嚣的互联网时代,喧闹的文学博人眼球,但真正具有价值、经得起时光淘漉的文学反而往往不受关注。这些沉寂的文学需要被挖掘和被重视,《瓯风》同仁坚持的正是这样一件略显寂寞的事情。”交流会上,方韶毅道出文丛出版因由:“在编辑《瓯风》的过程中,我们一直等待一个较为成熟的时机,去做更多的事,来扩大影响。”《瓯风》出到第十期,瓯风文丛第一辑开始筹备。

  北京知名书评人、《瓯风》编委方绪晓评价:瓯风文丛与《瓯风》一样,重在挖掘本地人文历史,兼具可读性,它的出版,是温州文化向社会各界的一次低调亮相,随着这套文丛日益丰富和成熟,大众对温州文化、温州学人会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沈克成:50岁才开始写作

  76岁的沈克成红光满面、精神矍铄,交流会上,他惯用轻松口吻道出遗憾的事实。“我的一位朋友曾起给我一个外号,叫做‘收拾老人专业户’,因为在那些师友长者们的追悼会上,我总是忙得满头大汗的那个人。”《挹西注中》中写有他与唐湜、马骅、郑孟津、周任辛、王敬身等诸多师友的交往,在这些从容睿智的长者身上,沈克诚称自己的最大受益是受教如何做人。

  席间有读者赞他“大器晚成”,沈克成不以为然,“我五十岁才有条件坐下来做学问,出版第一本书已经五十三岁了,之前都在为生计奔波。”他自陈,因为“成分不好”,他高中毕业后无法继续学业,曾经冠冕堂皇的梦想破碎,转而认清所谓梦不过是“怎么样吃饱饭活下去”。但尽管生活坎坷,沈克成始终与书为伴,靠自学成才。三十年前发明了“沈码”,获得国家首届科技博览会科技创新奖,现年76岁,著有15本专著,涉及面广杂。沈克诚称,与自己的一位老师、曲律大家郑孟津先生相比,他已经幸运太多:老人80岁前身无片瓦,后来受聘省文史馆员,政府照顾他一个50平方米的斗室,才有条件坐下来写书,从80岁到96岁,留下两百万字珍贵著作。“我还有什么理由不振奋,不坚持呢?”

  妻儿眼中的“学界奇士”张乘健

  《籀园慧月》的作者张乘健,被称为“温州学界三奇士”之一,自学成才且著作丰多。交流会上,张乘健遗孀吴雅丽女士郑重向瓯风编委致谢,她回忆起丈夫:“乘健研究《周易》钻进牛角尖而不拔。某个深夜他推醒我想要分享新发现,我却迷迷糊糊没听几句就睡去,想来那时他也是真孤独……他是性情中人,喜怒哀乐写在脸上,他不高兴时整个家庭就乌云密布了,所以我总是苦涩地期待他能天天阳光灿烂……他是典型的孝子,一直很想改善母亲的居住条件,为此他做过许多努力,但他的母亲没有等到这一天,他非常悲伤、内疚……”寥寥数语,字字情真。

  张乘健之子张抱一的回忆文章,让张乘健的形象更加立体:“父亲一头天生卷发,平时完全不打理,只在讲座等场合会打理一下形象,却是超帅的……父亲在家里基本上就一直坐在书桌前,看书、写稿,坐的时间久,衬衫啊,背心啊,都和椅子靠背磨出很多个破洞……父亲是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走路时常自言自语,还伴有手指在空气中比划着文字,这个时候看他的表情,总是嘴角咧着笑……父亲嗜烟,早年抽的‘上游’,没有过滤嘴,烟屁股烧到手指了还舍不得扔……我考大学时填报志愿,父亲不许我填报有关师范专业的院校志愿,不但本地的不能报,外地的也不能报,因为他在温州师范学院工作,古代科举考场有避嫌的规矩,父亲把这规矩继承了……”

  听其妻儿忆述,让人在为这位才华横溢的才子惋惜的同时,也为亲人们对他的理解感动。吴雅丽知道,张乘健是带着巨大的遗憾溘然离世的,在他逝去一年后,吴雅丽与张抱一不遗余力整理并自费出版了张乘健遗著《周易本事》,替他们的丈夫、父亲完成了最大的遗愿。

  卢礼阳:从“泼冷水”到被“拉下水”

  《此心安处》的作者卢礼阳是《温州读书报》主编,同时也是《瓯风》编委。卢礼阳是浙江永康人,1984年毕业分配来到温州,工作岗位辗转腾挪却始终未离开,曾任《温州文献丛书》整理出版委员会专职委员、《温州市图书馆藏日记稿钞本丛刊》主编。三十年来,他在温州读书写作,安心踏实地进行民国史与温州历史文献研究,“此心安处是吾乡”是对温州的情感写照。

  谈及《瓯风》,卢礼阳笑言,曾在方韶毅起意复刊时泼冷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后来他却被方韶毅痴迷地方历史文化的精神所感动,反而被“拉下了水”,如今,“编辑和审读这两个字眼,最吻合我现在的生活状态”。

  《此心安处》六十篇文章,都是从作者在温三十多年文墨生涯中的丰厚积淀披沙淘金而来。南京评协副主席、评论家王振羽读《此心安处》后撰写书评道:“作者提到的马允伦、张乘健、胡珠生、金江、冯国栋等这些温州的文人学者,也许在全国范围来看都不是知名度很高,不大为人所知晓,但他们扎根在古城温州,勤勉踏实,向心学问,作者以隐忍舒缓节制平实的语言,生动传神地一一勾勒这一群体的诸多侧面剪影,不人为拔高,不坐井观天,真挚感人,令人动容,这样的嘤其鸣也求其友声的惺惺相惜的文人群体,也许正是一座城市一个地域的文脉所系。”

  这句点评同样适用于瓯风文丛,适用于《瓯风》。

  此次交流会未能到场的两位作者——林翘翘和温端政,分别已是92岁、86岁高龄,他们都经历了中国大变局转折年代,在文丛自序中,他们却都从容大度地以“幸运”“充实”“幸福”等字眼为自己概括一生。《流年碎忆》和《回首人生》是两部难得的亲历作品,从中可见中国百年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