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琦君 文耀两岸
来源:温州日报 作者:李艺 发布时间:2017-12-20 11:05:19 字体:

  “嗨!琦君老师:

  知道您喜欢写信,所以想写封短笺给您。冒冒失失和您说嗨,多没大没小,可您的文字总有巨大的宽容,用淡笔织出细细密密的网,让人没来由生出信任感,想把整颗心无条件往网底投放。您用写作逆龄,回返故土,以近乎童真之笔打包人间善美。但对纯真的坚守,会不会是因为您的灵魂很早就老了呢?关于活着的荒芜,或许您心里仍然有被生母抛下,冻得发紫的自己。于是,温凉的文字底其实都是暗涌。只是您多情,冬日航道上,见人间弃儿,总想替他们把枕头拍松,把晕船的不适拍走……”

  今年是温籍著名作家琦君百年诞辰。如上所示的一封信,是台湾知名文化人颜讷隔着时空写给百年琦君的。

  “人人爱看琦君,被她的作品感动”“以悲悯之心传递美与善”“用朴素文字守护人性悲悯与丰富的写作者”……上周五,纪念琦君诞辰一百周年暨第二届琦君文学奖颁奖典礼上,来自海峡两岸的上百位文化界人士齐聚琦君的故乡瓯海,共同见证纪念盛会,颜讷、大陆知名作家黄灯、台湾知名作家吴钧尧、台湾九歌出版社总编辑陈素芳等未能到场的两岸文化人则纷纷通过信函和文字,展示了对琦君这位“二十世纪最富有中国风味的散文家”“台湾文坛闪亮的恒星”共同的怀念和敬慕。

两岸作家“琦君故里”采风。 周强 摄

  同文同种同情怀

  两岸四地散文构成整个当代中国散文全貌

  “在台湾文坛,琦君女士是我和余光中这一代人的前辈。她至今在台湾的口碑都不是普通的好。”此次琦君百年,87岁的台湾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出版家郭枫来到瓯海,出席百年纪念活动之“两岸散文论坛”,与两岸文化人共叙琦君的文化价值、探讨文学与乡愁的当代表述。

  席间,郭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用“温柔敦厚”来形容琦君的为人和散文文风:“和琦君交往中,有时我们年轻人会提出激烈的观点,她总是笑嘻嘻地劝解,引导我们用包容的眼光看社会。她的这种平和的性格对周边人有着正面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温柔敦厚,这种对于琦君的印象和评价,与此次凭散文集《像蝴蝶一样款款飞走以后》获第二届琦君散文奖特别奖的台湾作家廖玉蕙如出一辙。只不过,“温柔敦厚”之外,廖玉蕙还要特别为琦君加上“百毒不侵,一径温润”。

  廖玉蕙和琦君有着很深的缘分。她从小读琦君的作品长大,“到今天还享受到这种恩泽”,在2001年和2005年,还采访过琦君。“我曾到琦君女士在美国纽泽西的住所采访她,为她录下身影并将采访记录收入《走访捕蝶人》(九歌)的访谈录中,因此跟她结下难得的缘分,也见识了前辈文人在文章之外的温厚人生,我们成了她口中‘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上个月,廖玉蕙收到来自瓯海的邀请,请她到温州参与琦君百年纪念活动。那日很凑巧的,也正是她和丈夫的结婚40周年纪念日。廖玉蕙把这视为别开生面的珍贵礼物。

  廖玉蕙讲起和琦君交往中的一件小事:“我们聚会时,有人说起一个特别吝啬的人,大家一起吃饭后,到了需要付账时,这个吝啬的人总是用左手掏右边的口袋,结果钱总是掏不出来。大家一般都会说这个人好吝啬、太奸诈了。琦君却会说:哇!他好聪明,怎么这么有趣……她总是看到人好的一面。”

  也因此,廖玉蕙对琦君散文的文学价值有如是评论:“温柔敦厚的特质造就了琦君女士特殊的文学版图,她的读者群广大,地无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在当代作家中堪称无与伦比。她所描绘的世界,容或有瑕疵,却绝非无可救药;她笔下的人间,永远存在着希望;她眼中的世间男女,一径温暖动人。这种醇厚的质地,仿若乱世中织就的锦绣,不繁华,少雕饰,素雅高洁,一如她的本名‘希珍’。”

  琦君的读者群如此广大,以至于当今台湾知名作家吴钧尧感叹:“琦君把散文种子,种在我们心里头了。”

  “的确,我们在谈论散文时,并不能只看到大陆的散文,包含港澳台在内的两岸四地的散文才构成整个中国当代散文的全貌。”“中国散文第一刊”《散文选刊》主编葛一敏在参加此次“两岸散文论坛”时谈到,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散文选刊》曾专门联合《台港文学选刊》做过世纪回眸系列,当时为大陆读者介绍了整个台湾的散文名家,有琦君,也有余光中、龙应台、席慕容等等。近年,《散文选刊》继续密切关注着台湾的新生代散文作家,只为一个理由——同文同种同情怀。

  乡愁是跋山涉水后的折返

  琦君的境界在时代淘洗淬炼下,你见,我见

  在上周五举行的“两岸散文论坛”上,除了探讨散文这种文体本身,两岸作家学者们更深入探讨了琦君作品中那乡愁底色对于文学、对于人的价值。

  什么是乡愁?如何通过琦君远离故土的一生理解乡愁?此次“琦君散文奖”作品奖获得者、大陆知名作家周晓枫的阐释很有代表性。

  周晓枫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来自博尔赫斯的著名短篇小说,叫《双梦记》:曾有一个家资巨万的开罗人,自己仗义疏财,最后散尽家产,没有钱了,只有他父亲留给他的一个宅子。这个人不得不辛苦干活赚钱。一天晚上,他梦见了自己的财富在波斯的一个花园,他就连夜出发了,等他历经千山万水非常艰辛地找到他梦中花园的时候,被巡逻队长抓住了,然后这队长对开罗人一顿毒打,因为怀疑他来这里的动机。当这个开罗人讲述自己因为梦境来这里的原因时,巡逻队长大笑,说:“我连续三次梦见在开罗的一个花园里,喷泉下有着巨额财产,可是我从来没有像你这么愚蠢马上就出发。”这个开罗人听了巡逻队长对花园的描述以后,马上就返回到自己的家园,因为他知道,这个巡逻队长所描述的正是自己父亲留给他的宅子。

  周晓枫觉得,这个故事是关于乡愁最好的寓言,也就是说,乡愁是从别人的梦中取回自己的梦。你只有远离,到远方,乡愁才有意义。“尽管财富在我们自己家园里,我们也需要旅程,旅程变得非常非常的重要。因为只有当我们跋山涉水之后再折返,我们才能在一种重生里,重新去认识自己的家园和乡愁的价值。乡愁不是从来不出发驻守原地,而是跋山涉水后的一个回望和总结。我相信从琦君老人的整个人生历程中,能看到有这样一种呼应和认识。”

  具体到文学层面,对于这种跋山涉水历程所带来的价值,曾采访琦君并为她写下《永远的童话——琦君传》的台湾作家宇文正有着较为精准的描述:“琦君自幼从家庭教师习古文,有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中学、大学读教会学校,接受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刺激;更有良好的英语能力,遍读西方经典。这三方厚实的基础,融入于她的文字,典雅却不雕琢;流畅而不甜膩。以白话文承载中国古诗词的音韵之美,琦君成功地熔铸了她语言的风格。”

  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曾用《牡丹亭》里的一句话评论琦君,说琦君的写作风格是:“一生儿爱好是天然,却三春好处无人见。”

  逢琦君百年之际,宇文正重新诠释了这一评论:“一生儿爱好是天然,那是琦君作品的境界,也是她的人生境界。那三春好处,在时代的淘洗,淬炼下,你见,我见。”

  故乡以崇高礼仪向琦君致敬

  再续血浓于水的不解情缘

  琦君说:“像树木花草一样,谁没有一个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故乡,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琦君有情,故乡亦有情。这些年来,从“琦君文学馆”“琦君文化节”到“琦君纪念馆”“琦君散文奖”,故乡以崇高礼仪向琦君致敬。

  今年,在琦君诞辰一百周年之际,瓯海区在她出生的7月成立了琦君文化研究会,温籍作家周吉敏任首届会长。在上周五第二届“琦君散文奖”颁奖典礼上,瓯海区特聘请台湾“中央大学”琦君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中文系、温大人文学院作为该研究会的学术支持单位,做好琦君文化以及瓯海地域文化的研究挖掘。

  台湾“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琦君研究中心负责人李瑞腾表示:我们知道,琦君的故乡近年来为她做了不少事,我在2011年也亲去瓯海参加一场热闹的大型纪念活动,参观了三溪中学、庙后小学和琦君故居,留下很深的印象。今后,如何将琦君文学和家乡文化结合研究,必然也会是一个发展方向。

  作为对琦君百年的献礼,在上周五的“琦君散文奖”颁奖典礼上,《一生爱好是天然——琦君百年纪念集》首发,瓯海区琦君文化研究会承担了《琦君百年纪念集》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这也是大陆首次收集整理琦君有关资料。该书的主编周吉敏说:“编著出版这本书,意在全面呈现琦君生平、著作及研究成果。考虑到台湾曾汇编过琦君研究资料,这次我们对琦君故乡的资料收集格外关注,以求两岸互补相融,呈现一个相对完整的琦君,给热爱琦君和研究琦君的海内外的朋友提供研究和教学的便利。”

  周吉敏认为,书中“笔下的故乡”这一章节尤显重要。“这一章节是为一棵开花的树找到了根。琦君虽在台湾,写的几乎都是家乡事。历来研究琦君的学者大部分只是从文本着手,鲜有人去实证琦君笔下故乡的真实面貌,和琦君文学地理和精神上的源流。此次可谓是完成了一次溯源——琦君生命的溯源,琦君文字的溯源,琦君文学精神的溯源。”

  “我们在这里共同纪念琦君女士,不仅是为了彰显琦君文化的内涵和审美价值,更是为了再续两岸血浓于水的不解情缘。”瓯海区区长王振勇谈到,琦君文化是两岸人民的共同财富,体现着两岸一家亲的人文内涵。特别是近年来,瓯海区以琦君文化交流活动为主题,在两岸民众之间架起了手牵手合作、心与心交流的桥梁,并积极推动开展招商引资、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全力促进了两岸文化、艺术、旅游、经贸等方面交流和发展。“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两岸同根同源的情感认同,已经为彼此相知相识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两岸合作共赢创造了历史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