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与琦君在一起
来源:温州日报 作者:徐秀莉 发布时间:2018-01-08 15:06:40 字体:

  刚刚过去的2017年是琦君诞辰一百周年。很多年前,我有幸与著名作家琦君相遇,还能得到她亲手交给我的几本大作,并亲笔在《绮君散文》上为我签了名;更所幸的是,我还曾与她在一起吃过饭,拍过合影,面对面地进行了文学创作方面的交流……那些零零碎碎的令人终生难忘的生活片段,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了,时而想起,倍觉亲切!

  那是2001年秋,在那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与区文联的章方松主席等作为文学爱好者参加了欢迎琦君家乡行的迎接仪式。那天,也正是坐落在瞿溪中学里面的琦君文学馆落成典礼之日,区里的很多领导及我们温州市许多著名文学前辈如马骅、吴军等老先生都来了,还有许多瞿溪的群众也慕名前来观看这位曾经居住生活于此地的著名作家的尊容。那天的瞿溪洋溢着节日似的热闹非凡的气氛。

  “来了来了!”随着许多人的欢呼声,琦君在她的丈夫李唐基先生及她媳妇等亲人的搀扶下,坐着轮椅缓缓朝我们走来:清瘦而白皙的脸,穿着淡蓝色碎花衬衫和灰色细格子马夹,齐耳的白发,戴着金黄色太阳镜,慈祥而略带笑容地向人们挥手致意。

  当轮椅推到我面前时,章方松主席要我把贵宾鲜花别在她胸口。我弯下腰时,琦君居然用温州话问我:“会说温州土话吗?”我感到意外:她居然还能说很地道的本地话!我回答说:“当然啦,我也是温州人啊!”乡土语言一下子把我们的距离拉近了。

  由于当日安排的内容较多,我没有更多的机会与她细聊。后来,区委宣传部和广电中心的领导特意安排了一个时间让我、章方松、艾平等与琦君做一个面对面交流和访谈的机会,区广电中心的叶剑平负责拍摄与制作。那天是在将军大酒店的一个套房里,琦君精神状态很好。我们一见如故,很随意地拉起了家常。

  如此近距离接触,而且没有其他人干扰,房间显得宁静悠然,我一阵感动,实在是难得的机会呀!琦君穿得很朴素,还是那套衣服,还穿了双布鞋。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随身带的小挎包,很平常的半旧的一个包,她很在乎地紧紧拽在手里,里面也没放什么重要的东西,只是几包纸巾而已。后来我才明白,原来她比较注重外表的整洁,在与我们聊天时经常拿出纸巾擦一下自己的脸和嘴角。他先生李唐基先生打趣地对我们说:“出去随身带这宝贝,她很习惯这样了,从不忘记的。”

  我非常佩服琦君的好记性,说起家乡的老风俗习惯、土特产等,倍觉兴奋,言情之中流露出怀念和眷恋之情。她谈自己的创作历程,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自己的亲人和对家乡的记忆等,让我们领略到了这位文学家清晰的思维和丰富的情感世界。更有意思的是,说到动情处,她会流露出纯真的表情,完全不像一位八十多高龄的年迈人。

  在漫谈创作历程时,她从自己的第一本散文小说合集《琴心》开始,再数落珍宝似的报出了《烟愁》《琦君小品》《红纱灯》《水是故乡甜》等作品的名字,特别是对故乡山水和童年生活诗一样的回忆。比如回忆中秋的“吃月光饼”时,“那又香又脆的味儿还在嘴边呢”!此时的表情简直像一位馋嘴的小孩!

  有一个镜头我特别感动:那就是她一直在用温州话与我们交谈时,讲到过去的一些趣事时,她竟然动情地给我们唱起了家乡道情:用手拍着膝盖,很像回事似的腔调,把大家都逗乐了!

  中午我们在一起吃饭,后勤人员特地送上本地的特色菜:咸螃蟹,“酱菜头”,永强的泥蒜冻,鱼饼鱼丸等,琦君吃得津津有味,边吃边还边向我们介绍她以前吃过的土特产,如粽子啦,杨梅啦,烂脚糖、豆沙糖、芝麻糖等等。那天,她的食欲不错,摆在餐桌上的每样东西都不落过,边吃边问些与菜肴有关的情况,也打听近年来温州的变化。我们边吃边说笑,那情景完全像一家老少在聊家常,轻松而随意。

  从那次亲密接触后,我认真地阅读了琦君的多篇散文,终于更进一步领略了这位著名文学家的非凡风范:她的散文总是那么真、善、美;那么富有人情味;那么容易牵动读者的情感。许多生活中的小细节,在她的笔下都能表现得活灵活现,真挚而动人。就像她自己所说的:“以自然之笔,写真实之情。”特别是关于家乡的许多描写:宰猪、掸尘、捣年糕、祭灶、分岁酒、压岁钱、拜年、茶山杨梅、月光饼、瓯柑等等,由于她的笔致婉约及细腻的刻画,处处散发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和迷人气息,非常的吸引人沉溺其中难以自拔。这正像台湾文坛所评论的:“她的作品不是贵妇,也不是粗服乱发的村里美女,而是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她所追求的美,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之美。

  作为一位文学爱好者,我从心底里佩服和敬仰琦君的文学成就,并以她是我们温州人而感到自豪。如今,她虽已离我们而去,但她的文学作品所焕发的灿烂和辉煌,却永远留芳于人世,更永远留在广大读者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