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籍史学家倪士毅——百岁人生 情深故土
来源:温州日报 作者:王常权 发布时间:2018-04-04 17:27:32 字体:

  今年1月27日,温籍著名历史学家、浙江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倪士毅先生因病去世,走完了他的百岁学术人生。清明将至,学界同仁和他的生前友好、学生们纷纷追思这位学者的成就和风采。

  倪士毅,1919年出生于温州乐清一个书香门第,从浙江大学毕业后,曾先后任教于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从事高校历史教学与研究达40多年,在宋史、浙江地方史和中国目录学史等方面研究成果突出。1978年,他在杭州大学历史系任教时,参与创办宋史研究室,研究室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宋史研究机构之一。杭大的目录学史和浙江地方史课,都是他首先开出来的。

  “家乡在父亲心中的地位无可取代,

  老家需要的,父亲总是竭尽所能”

  倪士毅的儿子倪集华说,父亲90多岁时依然耳聪目明,每天坚持做学问。生命最后的两年时间里,即便健康状况不如从前,仍执着于学问,“每天读书写字,只要身体允许,从不间断,对父亲来说,做学问就跟吃饭睡觉一样,是一辈子的习惯。虽然父亲毕生致力于学问的研究,大部分时间不在老家,但生前对家乡一直有着非常深厚的情结,经常念叨家乡事儿。”

  晚年时,倪士毅曾带着子女多次回乐清,看家乡的风土人情,看雁荡的山水。倪集华说,每次回老家,父亲都特别开心。

  2000年版《乐清县志》副主编赵伯雄说,1999年前后,《乐清县志》召开评审会,倪先生应邀前来,从他发言的情况看,他事先是花了大功夫的,因为他在很多细节上发现了问题。而且倪先生在评审稿上圈圈点点做了很多批注,有些不清楚的地方打上问号,有些差错就直接修改在上面。

  县志出版之后,倪先生还在《浙江方志》上撰文《十年辛苦不寻常,佳志琳琅永留芳》,给新编《乐清县志》以高度评价,在文章的结尾,倪先生不无动情地写道:“我隶属乐清,年逾八旬,目睹新志出版,欣忭之余,自当引以为豪。爰赋一诗,以表庆贺。诗曰:东南邹鲁数乐清,旧貌新颜怡吾情。灵峰雁荡冠寰宇,梅溪椽笔动京城。农渔非腴壤,工电于今有令名。修志欣逢盛世日,民康物阜颂升平。”

  此事在倪集华回忆中也得到了印证,他说,当时乐清为了编写县志专门赴杭州邀请他父亲作为内容评审,而父亲对县志修编也十分认真,花了大量的时间阅读修整。倪集华还说,多年前乐清筹建图书馆,父亲知晓后亲自精心挑选了一批书籍捐献给乐清图书馆,“家乡在父亲心中的地位无可取代,老家需要什么帮助,父亲总是竭尽所能给予帮助。”

  后来,乐清市政协文史委编著《乐清上下一千六百年》,时任政协主席张国谦和文史委人员到杭州公干之余,专程到倪先生寓所拜访,请他赐序——“倪先生的寓所很普通,但收拾得清清爽爽,倪先生精神矍铄,用乐清话和我们这些家乡的来客热情交谈。一谈起老家,倪先生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别后不久,倪先生就发回了序言,这时他已90来岁。

  在研究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中,他“即便不是第一人,至少也是前辈”

  倪士毅出生于乐清市北白象镇万南村(旧名万家垟)的一个书香之家,其父是前清秀才,受其影响,倪士毅从小酷爱读书,六七岁便能读《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论语》等经典。

  13岁时,倪士毅考入温州中学初中部。抗战期间,温州中学迁至青田水南,倪士毅在那里的温中图书馆工作了一年半。1940年,倪士毅考取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文学院史地系,次年夏天赴贵州遵义浙大总校(浙大曾辗转西迁贵州遵义办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

  此后,倪士毅潜心从事高校历史教学与研究达数十载,先后在浙江大学文学院史地系、杭州师范学院(今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杭州大学(现已并入浙大)历史系任教,担任副教授、教授,硕士生导师。

  倪士毅的专长是宋史、浙江地方史和中国目录学史的研究,著有《浙江古代史》《中国目录学史》《古代杭州》等,并参与《中国历史辞典·宋史卷》词目、《长江文化史》《杭州历史丛编》《中国都城辞典》《杭州通史》《西湖通史》《南宋史研究丛书》等书籍的编写。

  倪士毅曾自称在学业方面有幸遇到不少良师益友,其中一位是著名历史学家陈乐素先生,他是现代著名史学大师陈垣的儿子。倪士毅在浙大史地研究所攻读研究生时,师从陈乐素。其间,陈乐素开设了目录学课程,并将从父亲那里得到的教诲转告给了倪士毅,“做学问要从目录学入门,治学少不了此学。”在此指引下倪士毅开始了目录学的研究。

  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即研究书目情报运动规律的科学,它是目录工作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和总结。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何忠礼是倪士毅的学生。何忠礼说,在研究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中,“倪先生即便不是第一个人,至少也是先辈,他在目录学史方面开创的系统研究,对后人的学术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倪士毅曾提出有关目录学的论点,他认为,“目录学是史学研究的一把钥匙,不能等闲视之。凡成为一个有成就的史学家,必须很好地掌握目录学知识。”何忠礼在读研究生时,倪士毅为学生们讲授《中国古代目录学史》这门课,“从西汉刘歆的《七略》,讲到清代官修的《四库全书》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讲得十分系统,很多地方使用了归纳法和对比法,深入浅出。”这种教学方法让何忠礼对我国目录学的发展历程和每个时代目录学的特点都有了深刻把握。

  1978年,倪士毅在杭州大学宋史研究室为研究生讲授目录学,也开始了《中国目录学史》的编写。之后历经七八年时间的不断征求意见,不断修改,直到1998年,《中国目录学史》才正式出版。

  1963年,杭州大学历史系设立浙江地方史研究室,那时起倪士毅开始对浙江古代史进行专题研究。据称,浙江当时还没有一部地方通史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得知倪士毅手头有讲稿,希望倪士毅在其原讲稿的基础上,加以修改补充。至1983年,《浙江古代史》最后定稿,倪士毅前后花了20年时间,终于编写出了浙江第一部地方通史。

  与年少二十多岁的张炳勋信函往来二十多年,言必称弟

  听闻倪士毅仙逝的消息,乐清耆宿、浙江省文史馆馆员张炳勋特撰挽联:“著作等身,史域垂名推巨擘;缄书萦眼,讣音到耳剧伤怀。”联中的“缄书萦眼”指的就是他和倪先生通信二十多年的轶事。

  张炳勋一直珍藏着这些信札。他向我展示了其中的五通来札,时间为1997年至2010年。信札的内容很家常,大多是对一些史实资料的核实与释疑,以及对族谊姻亲乡贤的追忆。

  张炳勋说,他和倪先生只会过一面,那是上世纪80年代,倪先生回到乐清老家,下榻于县城邮电巷的招待所,他曾前去拜访,后来就一直信函往来。

  例如2001年3月,张炳勋给倪先生去函,随函附寄《六十抒怀》诗。倪先生于6月20日回函,解释了晚回信的原因:“弟近因内人患病,家务较多,未能早日修书作答,甚歉。”同时附上和诗:“羡君文学出人头,《陋巷》名篇自可留。梓里逸闻频掇撷,乡邦文献赖蒐稠。诗书涵泳成佳趣,湖海遨游畅壮猷。新纪欣逢花甲岁,亲朋酬唱足风流。”

  令张炳勋尤其感慨的是,后来倪先生还把这首诗收进他的文集《西溪集》里,同时在诗后标注,写明“陋巷指《陋巷居杂俎》后易名为《怀馨阁杂俎》”。倪先生在信札中总是非常的谦虚,就算和比他年轻二十多岁的张炳勋通信,也是言必称弟。老一辈读书人的教养修为由此可见一斑。

  2010年前后,张炳勋著《鳞鸿旧影——近世乐清旧札掇拾》一书时,就倪士毅的族亲、师长倪悟真致倪士毅六通书札,与倪先生有过多次的信札往来。民国卅七年(1948)倪悟真致倪士毅一札中,还有一则趣事。

  信札开首就称:“士毅贤侄如见:别来无恙乎?想本暑期不作归期矣。”也正是那年暑期未归家乡,第二年倪士毅回家在农历元月补行父丧开祭,倪士毅的胞姐想请僧尼来念佛,结果因倪士毅的坚决反对而作罢。

  此事当时在地方招来颇多非议,于是倪悟真给弟子寄赠诗一首:“诗人嫌简不嫌虚,末俗由来难遽除。自古移风须以渐,待看水到自成渠。”从诗句里可见出倪悟真对弟子的态度亦表赞同,唯此种旧观念根深蒂固,须以“渐”化,自会水到渠成。对照时下全市上下的移风易俗大潮,倪先生的举动可谓领先了半世纪。

  不消说这六通书札的艺术和文化研究价值,就是书札能得以存世,也足以令人动容。张炳勋说:“倪教授冒风险保此墨宝,逃过文革一劫,足证倪教授尊师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