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断春光是此花
来源:温州日报 作者:李振南/文 小潘/摄 发布时间:2018-04-11 11:06:18 字体:

  在我国还没有一种果树比桃更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桃树既是我国史前最重要的特产,也是延续至今的深受人们喜爱的名花和佳果。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桃文化积淀深厚,是植物界花木文化典型的代表。

  据《山海经·海外北经》的记载,在“夸父逐日”的神话中,夸父临死前掷杖化为桃林并结出桃果,给后来寻求光明的人解除饥渴。而神话传说中的西王母的蟠桃,吃上一枚即可长寿。天庭上还有每年一次的“蟠桃会”。在春秋时期,我国已盛行用桃木制品来辟邪祈福,如桃弓、桃印、桃符、桃人、桃橛等。直到现在,桃花与桃果仍被人们作为美丽、喜庆、长寿、幸福的象征。

  桃在植物学界属蔷薇科落叶小乔木,原产我国西北地区,现在除黑龙江省外,其他地方均有桃树栽培,主要品种有水蜜桃、黄桃、油桃、蟠桃和观赏桃,其变种有上百种。桃树虽然形体不大,枝条柔软,但桃果味美汁多,营养丰富,还可以加工成桃脯、桃酱、桃汁、桃干和桃罐头。桃树很多部分还具有药用价值,其根、叶、花、仁可以入药,具有止咳、活血、通便等功效,桃仁可榨取工业用油,桃核外壳可制活性炭,是多用途的工业原料。

  春天是花的季节、花的世界,然而,人们一提到春天,最先还是想起浓艳的桃花。这不仅因桃花在早春开花,比好多春花花期为早,更重要的是桃花开时灿若锦霞,艳惊万物。若在煦阳初照的清晨,一簇簇盛开的桃花,如云锦般铺满大地,那深红、嫣红、粉红、粉里透白,相织交映,流光溢彩,每一朵都喷着醉人的芬芳。桃树开花的热烈程度是其他花木罕见的。

  桃花与我国人民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是历代咏花诗里的重要题材。早在春秋时代的《诗经》中就有咏桃花的名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何彼秾矣?华如桃李”。两千多年间,桃花尽在诗国受宠。翻开群芳谱查一查万花史,桃花是入诗最早、被歌最多的佳花之一:“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唐·王维);“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间浅红”(唐·杜甫);“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宋·苏轼);“桃花斜带一溪烟”(清·吴敬业)……都是桃花中的名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桃花在花文化中,具有作为春天、作为美人的意象。“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唐·周朴);“千朵浓芳绮树斜,一树枝缀乱云霞。凭君莫厌临风看,占断春光是此花”(宋·白敏中),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桃花在万紫千红的春天所占的特殊地位,也是明媚春光的典型写照。而由桃花落英流过来的春水也常常被形象地称为桃花水、桃花汛。这些都是桃花作为春天意象的写照。而唐代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显然借绯红的桃花衬托了少女的含羞面容。清代曹雪芹的“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欢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却是以花拟人,以人比花,刻画出一个孤独无援、多愁善感的柔弱少女形象,而桃花也成为《红楼梦》女主角林黛玉纯洁美丽、红颜薄命的象征性写照。

  桃树在温州的栽培历史虽然不可考,但也是非常悠久的,明正统年间进士、乐清人南昱在《玉甑峰》诗里写:“青山流水依然在,岁岁桃花只自红”之句。明礼部侍郎章纶之孙章玄春也在《芙蓉川》诗里写:“惊人鸥鸟过逾白,蘸水桃花红欲燃”。可见,桃树在我市栽培的时间至少可以上溯到明朝。多年以来,人们有在房前屋后栽种桃树的习惯,桃的品种也经历了毛桃、水蜜桃、黄桃、油桃的演变过程。上世纪80年代,各地栽种桃树十分普遍,尤其是乐清湾中的大乌岛,种植了大片的观赏桃林,引来了不绝如缕的游人,致使大乌岛的名字也被叫成了桃花岛。

  人们对桃花都很熟悉,春天开花,夏天结果,盛夏可食。但据史料记载,雁荡山曾有十月开花的桃树。明代温州诗人王光美在一首叫《灵岩看桃花》的诗里写:“空山十月放桃花,盼望芳溪感物华。别是灵区偏气候,先春嘉树映屏霞。”与王光美同时代的临川才子汤显祖游雁荡山时也有诗云:“一雨雁山茶,天台旧阮家。暮云迟客子,秋色见桃花。壁绣梅苔在,溪乡草树科。风萧谁及见,空此驻云霞。”据清代文人施元孚《雁荡志》载,此桃“内外纯赤,味甚甘,谓胭脂桃。花更鲜艳,开放最早。花实比他处均不同。”不过,金秋十月的桃花今人似乎都没有见到过,如若施元孚所说的,它是雁荡山特有的品种,也应该是珍稀的植物了。那么,谁能找到它,并将它推广栽培,这对雁荡山风景建设的贡献将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