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诤》:深度解读魏晋权力游戏
来源:瓯阅 作者:综合 发布时间:2018-05-22 14:22:56 字体:

  

《晋诤:解读晋王朝那些决定国运民生的话语》

戚速 著

当代世界出版社

  混乱、破碎、隔绝、厮杀……晋朝的历史是纷杂的,也是陌生的。很多人或许对晋朝的印象并不深刻,秦、隋两朝国祚很短,但给后人留下的印象却远比晋朝深刻得多。晋朝因何而亡?“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还是统治集团的集体腐化?因为迷茫,所以执着于探索。捧起《晋诤》,去感受王朝面临的巨大危机时,那一次次振聋发聩的仗义执言。在“众人皆醉”的浑噩状态下,总会有那么一两句铿锵有力的声音来道破世间的污浊和堕落。

  内容简介

  都说历史有厚重感,从这些决定晋王朝国运民生的话语上我们就可以充分感受到。一语兴邦,一言败国。要怎么看待谏言,要怎么听取谏言才有效,这成为历朝历代掌政者的一道考验题。古人云:“惟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太宗之德,以能屈己从谏尔。”在我看来,谏言是一种财富,批评是一种促进。谏言连着百姓,连着真正的民情国情,也是国家走向政治昌明社会进步的必须。

  作者简介

  戚速,浙江温州人,市直机关干部,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员、温州市历史学会会员、温州市谢灵运研究会会员。已出版纪实作品《本案原告无法到庭》《记者边缘》,历史随笔《晋鉴:司马王朝兴衰的个性解读》《晋风:魏晋风度现象的另类解读》。

  精彩书摘

  晋武帝司马炎登基的第一天去“探策”,就是抽签占卜这个王朝到底能传几代,数字愈大就表示王朝寿命愈长,很不幸,居然只抽到小得不能再小的“一”!晋武帝很不高兴,群臣也吓得脸色发白,没人敢说话。裴楷却依照王弼的《老子注》从容解释说:“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安宁,侯王得到一就能做天下的中心。”晋武帝听后很高兴,顿时释然了,群臣也都赞叹佩服裴楷。裴楷的这篇急就章竟然还能引经据典,的确有技术含量,当得上是巧言敏对了。

  没多久,司马炎就忧心忡忡,他发现新政权有不少潜在的危机,一是老百姓对司马氏家族在改朝换代之际屠杀异己的行径有心理障碍;二是东吴和胡夷势力不断制造麻烦,天下仍未一统,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使司马炎不得不考虑如何从历史和传统中获得政权合法性的依据,以稳定人心,增强新政权的内聚力。

  于是他向朝廷智囊团征求意见。这个智囊团成员不是他的心腹何曾、卫瓘和贾充等元老级人物,而是向全国“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临时征选过来的。

  泰始四年(公元268年),来自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的夏侯湛等十七人成为第一批成员。也不知是准备不足,还是献策水平不尽如人意,抑或是别的什么原因,这次智囊团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十七人中,史书记载仅存夏侯湛的对策“民之初生,未有上下之序、长幼之纪,穴居野处,慢愠游而苟作”等寥寥几句。其他人的姓名及对策均不见记载。

  司马炎不甘心,在三年后的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又连续两次诏天下举贤良直言之士,重新组织智囊团,开展集中问政。太保何曾推荐的阮种、太守文立推荐的郤诜都被选中,此外还有刘伶、索靖等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其中以郤诜最为突出,他写的对策《泰始七年举贤良对策》被列为第一。

  既然是问政,那自然是围绕皇帝所关心的问题。

  据《晋书》记载,自泰始初年到泰始七年间的灾害很多,地震、水患等灾害以及各种异象频频出现,的确不常见,老百姓的恐慌和社会的不稳定让司马炎也不知如何是好。

  皇上,不用怕,这是“自然理也”,“固非天之必害于人”。郤诜认为,灾异是自然变化,如果积极应对,就不会有大的祸患;但如果“法度之不当”和“人物之失所”,那么灾异的确要导致百姓对政权的负面评价,进而影响到国家的安危。

  同时,郤诜提出对策,对付自然灾害要充分发挥官府的作用,“宜勤人事而已”。官府要有粮食储备,“故古者三十年耕必有十年之储,尧、汤遭之而人不困,有备故也”;官府要注意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调节赋税徭役征发,以均其劳苦。“自顷风雨虽颇不时,考之万国,或境土相接,而丰约不同;或顷亩相连,而成败异流,固非天之必害于人,人实不能均其劳苦”;有关部门要恪尽职守,重农劝农,如果“有司惰职而不劝,百姓殆业而咎时,非所以定人志,致丰年也”。

  新政权在治国之道上要实行王道还是霸道,司马炎也在纠结。要“王道”不要霸道,郤诜和阮种几乎异口同声。郤诜的建议是“圣王之化先礼乐”;阮种也认为“宜师踪往代,袭迹三五,矫世更俗,以从人望。令率士迁义,下知所适,播醇美之化,杜邪枉之路,斯诚群黎之所欣想盛德而幸望休风也”。结果,司马炎在听取建议后,就开始重视尊孔活动、加强太学建设、完善经典和礼制。

  司马炎还非常关心教化的问题,他目睹了汉魏以来教化陵迟导致人心涣散的现状。对于如何修教化,司马炎同样有困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