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取蛙声一片
来源:温州日报 作者:王玮康 发布时间:2018-07-12 10:01:07 字体:

  怎么描述青蛙的叫声,令我非常为难。“呱呱呱……”,这是传统的书面语描述的青蛙叫声,就如同牛的叫声“哞”、羊的叫声“咩”、狗的叫声“汪”,那么深入人心,不可置疑。当我把家从车水马龙的广场路,搬迁到塘河畔,夜夜“听取蛙声一片”后,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就在睡不着的深夜、醒得早的清晨,时刻困扰着我。

  新家三面环水,城市化的脚步已经日益逼近这里,原来的青青田野,被水泥钢筋的丛林不断蚕食,但小区周边尚有不少插花地块,种植着蔬菜。青蛙凭着塘河的天然屏障,是否在坚守着最后的根据地,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从惊蛰的那一声沉闷的春雷开始,温州市区的所有青蛙,仿佛都接到了通知,来这里召开青蛙大会。它们从远方出发,跨街过河,逐渐向小区靠近,最终潜伏在塘河里、菜田中,甚至侵入到小区里的绿化带里。于是,每到夜幕降临,它们庆祝胜利的会师,弹冠相庆,夜夜笙歌,从黑夜到白昼。

  青蛙狂欢的方式,就是彻夜的鸣叫。你听,这是一首庞大的歌剧表演,以夜幕为背景,大地为舞台。蛙声从稀稀落落开始,逐渐高亢激越,进而急切的鼓噪喧嚣声席卷而来,间有几声清亮的蛙鸣从大协奏中破空而来,但并不突兀,如同歌剧里的咏叹调。你再仔细聆听,这是一场混合编排的歌剧,从序曲,到协奏曲、宣叙调、重唱、合唱、咏叹调,无秩序轮番上演。这种蛙鸣的音效,我想就是闻名全球的瑞士“班得瑞”音乐制作团队,所推崇的最具高临场感的大自然音乐!唐朝的贾弇,肯定不知道意大利歌剧,不知道交响乐,不知道“班得瑞”,但他在一首叫《孟夏》的诗歌里,写下了“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的句子。蛙已不是唐朝的蛙,人也不是唐朝的人,但聆听蛙声的感受却别无二致。

  我竖起耳朵,屏气聆听,试图听青蛙的叫声,但我发现这是徒劳的。这是一种混合的声音,在汉语的文字里,我不知道用哪个拟声词来描述蛙声更为确切。我可以肯定,流传最广的蛙声“呱呱呱”肯定不像,至少不符合温州的蛙声。温州人讲瓯语,跟普通话差距很大,据说在“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排名中,温州话在难度指数上位居第一。难道温州的青蛙,在瓯人熏陶之下,蛙声也属于独树一帜的瓯语系。其实,古人并不用“呱”来形容蛙声,而是用“阁阁”,有诗为证。唐代韩愈有诗云:“蛙黾鸣无谓,阁阁只乱人”,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寅在《步步娇·夏景》曲里,也有“阁阁蛙鸣池塘晓,水面荷钱小”的唱词。

  北宋的苏轼写过《出都来陈·所乘船上有题》,其中有“蛙鸣青草泊,蝉噪垂杨浦”之句,于是便有了“蛙鸣蝉噪”的成语,意思是蛙声和蝉声,使人听了厌烦,用来比喻拙劣的议论或文章。开春以来,雨水增多,蛙声彻夜长鸣,严重干扰了小区居民的春梦,于是便有业主投诉于物业管理。业主有所求,物管有所动。某个晚上,就有几个小区保安,脚穿高筒雨靴,手拿电筒,在小区绿化带、景观河里钻来钻去抓捕青蛙。看这架势,我“噗嗤”一笑,就这装备,小区的青蛙可算是逃过一劫了。小时候,为生计所迫,我是捕过青蛙的,那时候也不懂青蛙是捉虫能手,国家也还没有捕捉野生青蛙违法的相关规定。带上一个宽口袋子,手拿竹竿,竿子顶头系上线,线根据身高,大概1米多长,线的另一端系上咸菜梗,或者就地取材,抓一只小虫系上,作为诱饵,然后就在青蛙出没处,抖动竹竿,让诱饵作运动状,等待青蛙上钩,一旦青蛙咬住诱饵,只要提线把上钩的青蛙放入宽口袋,就算大功告成。各位看官,请宽恕一个穷小子当年的杀生之罪吧,也一并宽恕那些要求物业管理去捕杀青蛙的人吧!天地之间,众生平等,青蛙鸣叫,就像人要说话一样,难道不喜欢听某人说话,你便要夺人性命不成,其逻辑实在荒唐。

  小区北边还有一块空地,被塘河环绕,状如半岛,规划为绿化公园用地。这座城市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的“大拆大整、大建大美”专项工作,发出了“城中村”改造的总攻令,掀起城区建设史上最大规模的拆旧建新运动。这是一场革命,这是一场运动,争分夺秒,追求更快、更高、更强;这是一场战役,必须一鼓作气,乘胜追击!于是,整个城市成了一个大工地,一个个城中村在躺下,一幢幢大楼在成长,城市和市民都在经历着凤凰涅槃,蝶变新生。

  时近端午,龙舟开划。站在阳台,便可居高临下看塘河。一阵鞭炮声传来,龙舟下水仪式开始,开殿门、拜太平经、开河道、划三趟依次进行。不一会,呐喊声、擂鼓声便响彻塘河。蛙声,此刻消失。我想数月后,我的感受应该是与南宋的辛弃疾是一样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