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老街巷之康乐坊
来源:温州晚报 作者:吕禅 发布时间:2018-07-20 12:59:21 字体:

  一座城,一条街巷,

  讲述温州人自己的故事,

  勾起温州人最美好的记忆。

  市井有灯谜一条,谜面为“身健体壮人欢喜”,打温州市区街名。凡正宗温州城底人,一猜,便知谜底就是康乐坊。东起华盖山北麓,西至老城大街的康乐坊,其坊名的来历与谢池坊一样,都是冲着谢灵运来的。谢灵运因十八岁袭封康乐公,故时人称其为谢康乐。而温州这块地处浙南沿海的弹丸之地,似乎也正是在谢灵运山水诗的耸动下,让外界从另一角度对温州产生了新奇与好感。

  上世纪“康乐坊曾改名为“东风路”。至1982年,重新恢复如初。然在爱以谐音说事的温州人口中,就连这康乐坊之名,也惯以土话“丐楼坊”来表达,且把事况圆得有板有眼。说是早年在康乐坊北向中段,曾建有一座两层宅楼。因主人在朝廷做官,其亲属也都奔赴京城沾荣受禄,致使此宅楼空门紧闭。日子一长,便让乞丐们钻了个空,成为“丐帮”首领们的安憩场所。自此,“丐楼坊”的叫法也就有了依据。

  旧时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三月十五,一年一度的“拦街福”在温州城内依次举行。康乐坊则首当其冲成为此活动之启点,随后漫延到周边的各个街坊。拦街福算是温州最具特色的祈春活动,举行之日悬灯结彩,每天城门大开而任人出入,街坊入口处扎花门,两边的门楼上垂落成丈的红幔,营造出一派喜气红火的氛围。街头还上演戏曲、弹词、木偶,以及滚龙、踏高跷、猜灯谜等,几集传统文娱活动之大成。但见街头巷口设立了祭台,地上一溜摆开了盆景花卉。那祭台上除了那醒目的米塑寿桃,也少不了其他“米人儿”的点缀,诸如《水浒》《三国》《西游记》《红楼梦》中的经典人物,皆借米塑艺人的手艺活灵活现地再现街头。更有“珠囤”,其工艺之精彩,彰显了温州城民间传统工艺的精华所在。那“珠囤”由数十万颗彩珠扎成,囤上构织戏曲人物、龙凤和各种图案,五光十色,十分地璀璨迷人。

  那些街头店铺更是遇上黄金日子一般,纷纷打出减价的招牌来吸引顾客的钱袋。一时间,白鹿城内各方游客云集。入夜,城里头照样游人如鲫,管弦绕城而袅袅不息,那陆上的牌楼、水上的舫舟都点起了灯彩,即使是宁静而幽暗的塘河水面,也倒映出一派绚丽摇目的光彩,此情此景如仙境一般。

  按理说,国史巷应是康乐坊内最能体现古味的巷弄,因为在清代,巷内设有相当于市级的“国史馆”,遗憾的是如今只闻巷名,再不见与“国史”两字搭边的一丝儿痕迹了。在古迹尚存无几的康乐坊,倘若把“古”的尺度放宽些,仍有一些兴奋点可供后人描述。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廉昌钱庄,位于鹿城区康乐坊280号,此楼坐北朝南,内有天井,四周设围廊。主体为三间三层砖木结构,具西式巴洛克装饰风格,通面阔13.3米,进深12.3米。后楼房售于“亚细亚煤油公司”。至1937年8月,有徐贤议等人,在此楼内组建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开展抗日宣传等工作。此楼也因此成了温州城纪念抗日的标志性建筑。

  李宅是康乐坊内另一所值得一提的大屋。大屋位于康乐坊保生宫前,共三进,以天井间隔,每进有7间房子。屋后有后花园,屋侧还有个大花园。在李家的鼎盛时期,家中佣人数十人,且分工明确,养花的、抬轿的、看门的、打扫的,以及厨师、保姆等。逢年过节,大屋里则张灯结彩欢天喜地,中堂摆上很多物品,人来人往一幅典型的富家生活场景。在民国初期,李家在温州也算是数一数二的巨贾,除却名下13家钱庄不说,还拥有五马街锦章百货公司和光明火柴有限公司两大产业。后者是温州火柴厂的前身,由李家大儿子李秀甫创办于1924年。公司起步时,全属手工操作,盒内火柴,靠女工手排。当时的市面上一个铜板可兑十文钱,而每包火柴售价一个铜板,故他们生产的火柴品牌就叫作“十文”。

  康乐坊东首是东门头,亦即古代的镇海门。镇海门的牌坊遗址在华盖山北麓石级的登山处,因此门都用石瓷所筑,古时又有“石窟门”之俗称。石窟门南首曾有一座福昌寺,通向寺的路就沿着山脚弯弯曲曲的,走的人多了,路也就有了“福昌”的名称。

  与“石窟门”对望的是海坦山。此山俗称上岸山,北临瓯江,海拔32.5米,面积6.57公顷的。南与华盖山仅一条康乐坊相隔。海坦山麓古迹颇多,诸如晋代的“郭仙庵”、梁代的“悟真道院”、唐代的“嘉福寺”“海神庙”、宋代的“天宁寺”、明代的“五灵庙”等等,可谓比比皆是。南宋著名的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叶适之墓,亦在此山西麓的慈山上。其墓虽多次整修,已难复原样,但毕竟有着非同一般的纪念意义,故被列为市级重点文保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