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蓼开时醉清秋
来源:温州日报 作者:李振南 文/摄 发布时间:2018-09-26 09:11:38 字体:

  中秋假期,漫步在家乡的河堤上,我又见到长久未见的红蓼了。

  在我的认知里,红蓼是河流、池塘、沟渠中的寻常小草,也是世间的平凡之物。它们生长在浅水的岸边,一小丛一小丛、一小簇一小簇的随处可见,在微风的吹拂下,它们摇曳着瘦弱的身子,在碧波荡漾的水中自我招摇、孤芳独赏。

  红蓼的茎干如同小小的青竹,节间膨大,青里透红,一般高度一米左右,最高可达两米多。叶子狭长翘张、随风摆动,叶脉勾勒清晰、图案灵动。每年中秋节即将到来的时候,红蓼会开出米粒大小的小花,先是三三两两的,后来越开越旺,一小串一小串的,热烈、激越、反复不停的绽放。这些密密麻麻的花挤在一起,热热闹闹的,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喧嚣。红蓼花色粉红或水红,娟秀俏丽,娇艳欲滴,在翠碧温润的叶片映衬下,宛如不施粉黛的纯情少女,楚楚动人。由于是穗状花序,故它们的花看起来像是红色的稻穗在澄阳下不停地翻腾、滚动,给高远的秋天和空旷的水面平添了一抹亮色,几分艳丽。

  红蓼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植物学上属于蓼科蓼属,与它同属的还有春蓼、刺蓼、水蓼、丛枝蓼和酸模叶蓼等。因为这些蓼的叶片气味辛辣,手沾其汁,便有一股浓郁的辣味直透肌肤,若是不小心被汁液触碰到眼睛,则辣得眼泪直流,久久无法睁开,须用凉水一遍遍清洗,才能消除。所以,我的家乡人把长在旱地的蓼草统称为辣蓼,而将在水中生长的红蓼叫做水辣蓼,并且还留下了一句“辣蓼自有辣蓼虫”的俗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像辣蓼这么辣的植物,世上却还有以辣蓼为食的虫子。

  蓼,在我国显然已有悠久的历史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编著的《诗经》中就有关于蓼的多处记载,说明两千多年前,蓼这种植物已进入寻常百姓的视线,也被大众所歌咏。不过,我最先接触到“蓼”这个字,却是在国人几乎人人都读的《水浒传》里。大约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发现在父亲的枕头边上放着这本书,就贪婪地读了下去。书中多次写到了梁山泊的蓼儿洼,说那儿是一个辽阔浩渺的湖荡,也是蓼草滋生,水草云集的地方,于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把这个字记在心头。

  后来,读的书多了,知道了红蓼还有一个诗意的别名叫荭草,也知道了许多大诗人都描写有红蓼的诗作。如刘禹锡、杜牧、白居易、罗隐、张孝祥、陆游、晏殊、纳兰性德等等,这其中被后世人公认为最好的三首,分别是白居易的:“秋波红蓼水,夕照青芜岸”,陆游的:“老作渔翁犹喜事,数枝红蓼醉清秋”和纳兰性德的:“燕子矶头红蓼月,乌衣巷口杨柳烟”。不过,我认为像薛昭蕴的:“红蓼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杨芳灿的:“红蓼滩头秋已老,丹枫渚畔天初暝”,也当是绝妙好句。从这些诗里,诗人们既吟唱出了淡淡的悲秋伤怀、离愁别绪的心声,又表达了古典审美的情怀和意趣。

  红蓼不仅入诗,而且还入画,它的身影在画中的出现,可在历代国画大师的作品中找到踪迹,比如现代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齐白石等人就都作过蓼花图。而近年我在国家博物馆,看到一件由宋人徐崇矩所作的绢本设色执扇《红蓼水禽图》时,着实大吃一惊!我惊讶画家居然在这小小的扇面上,将如此普通的红蓼画出那么生动神奇的画来。那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呵:一枝红蓼临水横斜,茎秆粗壮,蓼叶扶疏,蓼花粉红朵朵。一只翠鸟横栖蓼枝间,翘起长长的尾翎,双眼窥视着水中的鱼虾,随时伺机而动。此画笔法清秀,设色妍美,形象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真是让人赏心悦目,完全称得上是一件绝世的艺术品。

  今天,这些不知从哪里飘来的红蓼种子,长成了一片片的水中景观,它们或三五株一组,或七八棵一簇,高高地挺立在故乡的河水中,枝叶疏密有致,轻松摇曳,花穗恣意绽放,上下流光溢彩,粼粼的流水照映着串串小花,显得那样的清新、优雅,那样的意境悠远而富有诗情。尤其是那紧贴水面飞翔的蜻蜓、燕子,不时在红蓼的花丛中轻盈地掠过,就像在白水红花间跳着优美的舞蹈。而透过一摇一闪的花枝,看远处悠悠荡荡的渔舟,看河面银光闪烁的鱼儿在扑棱棱地跳跃,那就是一幅水墨画,一幅乡间的自然风景图。

  由于近年来所有的河岸都堆砌起了规范整齐、千篇一律的堤坝,许多河流再也难以曲线行走,自由流淌,没有了小河湾的河流,留给红蓼的生存空间也已经越来越小。我想,失却了红蓼的河流,也就会失去千姿百态的野花野草。那么,到时候,我们去哪里寻找丰富多彩、魅力无穷和诗情画意的大自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