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由我市作家金春妙、张益、胡少山联手打造的《琵琶情—高明传》正式首发。该作品是第一本全面描写高明一生的传记书籍,是国家重大文学创作出版工程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之一。据悉,高明是温州市唯一上榜的传主,省内仅3位。
《琵琶情—高明传》全书共30余万字,完整地展现了“南戏鼻祖”高明跌宕起伏、传奇光辉的一生。创作组3人在3年时间里,搜集了百余种相关研究书刊,从中梳理细节求证。此外,他们还沿着高明求学及为官的足迹,亲赴台州、丽水、南京、内蒙古等地实地探访,寻找与高明有关的线索。
《琵琶情—高明传》创作背后有什么故事?这一期“玉海楼”版面,我们就来关注作者在该书的写作中,曾有过怎样的辛苦与坚持。
多年铺垫成三人行
说起创作《高明传》的初衷,年已古稀的张益说,他小时候看过“阿柳班”“忠兴班”上演乱弹、越剧及瓯剧《琵琶记》、《蔡伯喈忠孝大团圆》,60多年念念不忘。
1992年,张益调任市电大副校长,教授《中国古典文学》课程,备课中特别注意温州本籍的文学家史料,如叶适、陈亮、高明、刘基等。当时,市越剧团有编《高则诚》的动议,市政府已接到修建高明纪念馆的提案。文友们也动员张益发起成立高明文化研究会。于是,张益开始积累有关高明的笔记小考,也发表了几篇文章。
2005年,张益应邀出席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和温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召开的“纪念南戏鼻祖高明(则诚)诞辰700周年暨《琵琶记》国际学术研讨会”,由此深刻体悟到高明在中国、乃至世界具有崇高文化地位的原因:《琵琶记》除了其独创戏曲的明暗双线结构让人欲罢不能,还抓住人性向善拒恶之根本,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教化功能。
2011年,恰逢市委市政府按浙江省政府要求决定建设文化强市,要求推行精品工程,而中国作家协会又推出了“国家重点出版工程——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的创作任务,其中就有高明,温州仅此一人。因此,张益在北京参加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会时,就提出了创作《高明传》的意向。
考虑到自己年事高,必须抓紧时间为家乡培养一批年轻报告文学作家,身为瑞安报告文学学会会长的张益花了两个月时间仔细斟酌,最终选出30岁出头的女教师金春妙、50岁中年作家胡少山组成老中青搭配的《高明传》创作组,并命名为“金三益”组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金春妙在飞云江南岸水乡林垟长大,和高明生活的阁巷仅一桥之隔,从小听多了高明的传奇故事,胸腹装满了外乡人根本听不懂的瑞安方言童谣与农村谚语,对文学创作有着痴迷般的爱好,早就有撰写乡贤高明的情感冲动;胡少山,当过多年高中语文教师,采写了多位当地政界名人、商界精英、艺界名流,是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他们三人一拍即合,踏上了写作先贤的道路。
2013年夏天,张益、金春妙、胡少山三人前往宁波寻找栎社,这是高明隐居创作《琵琶记》的圣地。当时受台风影响,正值大风暴雨。当地人善意劝阻:“栎社没有什么瑞光楼,破破烂烂一条街,古建筑尽毁。”但他们坚持前往看个究竟,发现栎社已经没有史书中记载的瑞光楼,导航将他们带到栎社小学。正如当地人所言,栎社只是一个普通的小镇。一阵失落之后他们又感到莫名的惆怅。彼时正是下午菜市交易时间,熙来攘往的人撑着雨伞将本来并不宽敞的街道挤得更加拥堵。驾车者胡少山将车开至河边宽敞处停下,刚迈出车门,便惊喜地发现一块石碑,上书:瑞光楼故址。三人围着石碑又跳又叫,激动不已。原来他们无意中把车停在芙蓉江畔,正是南明文人沈光文古宅所在地。步入清幽的沈氏祠堂内的沈光文纪念馆,他们看到沈家历代祖先牌位,根据时间推测,得出高明活动时间约在元末明初。当时,作为遗民逃难至此的高明恰遇沈家布衣才人沈明臣的欣赏,留在沈家三年著成《琵琶记》。更令人惊喜的是,介绍沈氏祠堂的墙框上,赫然写着:“瑞安高则诚寓居沈氏楼,写成《琵琶记》,千古留名……”
接下来的时间里,丽水南明山、义乌博物馆、杭州河坊街、天台国清寺……三位搭档沿着高明求学为官的足迹一路寻访,还冒着高温去北京国子监找到元代进士名录碑、元大都与内蒙古正蓝旗的元上都古城。
“悲欢”亦随剧中人
金春妙介绍,实地收集史料后,一边忙着繁重的教学工作,一边挑灯夜战写作,紧张和劳累让她不堪重负。教学之余,白天晚上想的全是书中的人物,早晨一起床就开始苦哈哈地写,一直写到半夜时分。颈椎痛,头痛,不知道哪里痛,反正就两个字,难受。
黄昏时分,人分外脆弱,金春妙经常会站在窗前发一会儿呆。这个时候会被无边无际的孤独击倒,她已经活在高明的世界里,与世隔绝。
写作的短短十几天居然瘦了2公斤,额头出现了白发。多少次,恨不得高明早点在书中“死”去,他“死”了,作者也就结束这炼狱般的生活了。然而,当笔下一点点靠近真实的高明,对他的感情越来越深。
“他中举,我欢欣;他沉抑下僚,我愁眉不展;他受冤屈,我比谁都难过;他有爱不敢爱,我一声叹息……”
然而,真正写到尾声“死”去时,金春妙崩溃了,坐在电脑前号啕大哭。伴着汹涌的泪水,在键盘上敲出高明死在荒凉古道上的情景,悲到极致。与此同时的场景是,高明创作的《琵琶记》正热闹上演,欢到顶端。
难怪金春妙说,“琵琶”虐我千百遍,我待“琵琶”如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