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谏为何给此地写了十首诗?
来源:温州新闻客户端 作者:薛文甫 发布时间:2018-08-21 11:23:57 字体:

  身为乐清淡溪镇潭头村人,笔者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少年时,常与村中小伙伴到村西一处拥有大片废墟的地上拔猪草,捉蟋蟀,做游戏等。这里地名叫西清,旧属湖边庄,后靠水门山,前对梅屿山,山下拥良田二百余亩,梅溪穿田间而过。这里还有十八条地下喷出的清泉向西流淌,俗称十八条“倒流水”,据称西清之名便是这样由来的。因此,人们都说此处风水独一,风景甚佳。可别小看西清,旧时也颇有名气,清《光绪乐清县志》亦载了此地名,列为瑞应乡十三都一图中。

  但在此处,我却怀有一个未解的疑团:怎么地边有石筑围墙痕迹,还有台门基石?到底在何年间建房,何时衰落,住着何人?

  后来才听老人们说了一个古怪的传说:在明代,这里是一个很好的小村落,住着二十来户林姓人家,户户家庭都很富裕,个个林姓人都有学问,曾出生员、国学生十八位,一时名闻乐邑,人称“湖边(庄)有十八担书笼都出在西清”。因此,这里有几处屋前原有旗杆夹、上马石、下马礅。也不知在何年何月,林姓人活活打死一个盗贼,后将贼尸抛在小村后的一座枯井里,井口盖上一块大石板。数年后有人打开石板,井里飞出了一只老鹰。那老鹰也很出奇,一飞出只在小村上空盘旋,后来便无影无踪了。从那时起,这里的西清人办事总不顺心,且日日有病人,外出做生意也很不顺水,一出门就身体欠佳……这样折腾了若干年后,他们只得在清初一一移居到南首的潭头诸村里,故今日潭头村中便有林姓者,旧时那西清小村才剩下一片村基。

  故事是真是假,难有依据。而笔者总想将此处的兴衰搞个水落石出。迨至退休后的去年冬,我从湖边林族理事林君家拿来一本族谱浏览,始知湖边林姓有史以来人才济济,名不虚传。

  湖边林姓始迁祖林明仲,是南宋状元王十朋之表兄,后代人才辈出,因此历次族谱修辑,皆由名望贤士撰序,立传,作诗文,写寿序碑记等,而这些人士又属林族至亲及姻亲,如王十朋、李孝光、朱谏、侯一元、叶正阳、侯廷训、薛英、吴永洁,把旧时西清的部分掌故亦写入诗文中。

  现经笔者梳理与略考,原来湖边林姓八房,在明永乐间有一位林景福,号松窗,家境富裕,自己亦通诗文,娶瑶岙朱氏,生子三。林景福平日看中了西清此地,便选址于此构筑华屋,而成湖边八房中的西清房始迁祖,后该公还办了家塾,前后自行执教三个儿子林洪瑶、林洪琉、林洪凝,与从虹桥瑶岙来的聪明内侄,他就是明代乐清著名诗人朱谏。

  谱载朱谏少时家甚贫,全仗湖边西清姑丈林景福资助、接济、受教,对其恩礼备至。少年时的朱谏在西清姑丈家读书时,便结交了湖边八房中的林南洲、林松泉与林姓西林房中的林征、林秋湖等人为挚友,后来各有诗文相赠(见下文)。林景福长子生四子,次子生二子,三子生三子,皆通诗文,代出贤人,西清一时又被简称“十八书生”之处。朱谏曾有《题梅月扇,赠林松窗姑丈》:“天下才看第一花,江南消息已繁华。逋仙处士心先醉,湖海黄昏月半斜。”后来朱谏出仕为进士,西清姑丈已亡,但朱谏思念不忘,含泪写下《寄挽林松窗姑丈》诗:“世人谁识秀才贫,唯有先生眼力真。年少文章承点缀,别来岁月想精神。春风桃李诗还在,秋雨湖山迹忆尘。斗酒未曾坟上奠,海云南望一沾巾。”

  朱谏还分别写下《赠林西涧表弟》:“湖西一涧似滁州,涧水冷冷带晚流。亦有黄鹂自求友,尽多花草不经秋。烟云每护蟠溪钓,书画相随米芾舟。南北路岐多宦辙,茫茫尘土白盈头。”

  《赠松泉》:“松树稜稜结午阴,屯云不散下波深。道人试拂松边石,濯足高歌大雅音。”

  《赠南洲》:“南洲书屋傍湖边,湖上春风送酒船。一醉未醒花落尽,又将红翠属来年。”“雁山南面是南洲,杨柳青青水漫流。二十四番花信了,绿荫遮遍读书楼。”

  《题西林林征君西麓》:“斜阳倒影蘸柴扉,万树长松立翠微。林鸟飞飞入橘岛,桃花片片迩荷衣。潮生东海声尤壮,豹隐南山迹尚稀。吾问逋仙老孙子,湖西还有钓鱼矶。”

  《哭西清妹》:“兄妹邻居隔一墙,两家伯叔本同堂。岁寒值我归来日,暖酒调羹汝最忙。”“古木寒风落叶黄,湖西流水去洋洋。老兄泪拭衣襟湿,为汝为拈一瓣香。”

  《赠秋湖林君》:“八月秋高湖水平,水云浮动葛衣轻。洞庭潦尽波光净,萝泽天空雾气清。紫蟹鲈鱼怡晚兴,莲房菰米长高情。扁舟拟学鸱夷子,明月清风自在行。”

  这些难得的史料,可作为朱、林两族间的研究素材。至于西清的衰落,谱中未明,也许前文老人们的口头传说已是唯一的佐证。世事沧桑话西清。而今这片占地二十余亩的小村废墟已全改为旱地,残墙与基石已不见眉目。但其地名照旧称“西清前”与“西清后”。又在该处南首,至今还留一座延庆古寺,但村人们一直称为“西清庵”!我想这才叫中国传统,那是人们对旧时西清这地域文化的最好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