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温州日报文化周刊
按大罗山的原始地缘,东海海涂成陆的变迁规律推断,马鞍岭应该先于茅竹岭形成,若将两岭昆仲分次,马鞍岭该为兄台,茅竹岭为昆弟。
自唐以来,大罗山东鬻盐,开基出永嘉盐场,后续垦屯者生齿日繁,于是盐贩人流、农产八熟粜籴与海族水产侨贩过往于马鞍岭,上河乡桑果互通交易,黌门弟子进学往返,童试乡试会试举子上路赶考,达官贵人排场经过,官衙城府檄书公文、邮传投达,都加速促成了马鞍岭古道的形成,从原先飞沙走石、野蔓荒烟的羊肠小径,日渐拓展,几经数代善举修缮,遂成石阶铺就、宽敞的康庄峁岭。
马鞍岭高不过200米,长不过1500米。自从马鞍岭成岭成道,两厢岭根的日常行旅减短了绕山旋圈的枉途八里路程,成为大众捷径通衢的要路。岭岗高阜处曾置过烽堠,是军事扼塞,也有过查检市贾物贸的赋税关卡。远在宋绍兴十年,在温州沿海各山势高阜处摆置烽堠36处。明洪武十一年二月,温、台、明、绍沿海巡检司十处,管烽堠93所。其中永嘉场境内有茅竹山、洛湾山、马鞍山、梅头山、长沙山烽堠。洪武二十年,增置黄石浦、沙沟、沙村、七甲、九甲、长沙等烽堠,每处差役弓兵五人,昼烧烟,夜举火,鸣锣上下接应。马鞍岭关联着军机军令,也是一条军事之岭。
马鞍岭的盛名也曾在志籍中留下注脚,由于山辉川媚,此地涉足过不少著作等身的文豪名士、邑里乡贤,留下山吟泽唱,诗赋吟哦。明代龙湾诗文大家王毓就吟题过《马鞍岭》诗:“如鞍山势本自然,芳草葱葱簇锦鞯。问路欲迷层嶂口,盘云半绕大江前。松声夜月轻摇辔,竹影斜阳远着鞭。却笑塞翁多得失,青林白石自年年。”民国官员、龙湾乡贤王鸿年思乡怀土,留下了《过马鞍岭口占》:“羽客应跨鹤,今朝上马鞍。只因探胜景,姑作士人看。”
高岭土矿为国家工业创汇
马鞍岭还蕴藏着高岭土矿(白瓷泥),曾供西陶、东陶二厂生产陶瓷产品,让温州经济振兴飞跃,填补了国内空白,事后引领陶瓷工业而闹腾百年,肸蚃扬名海内外。
大罗山马鞍岭古道,右下图为马鞍岭石碑。
1949年后,山地矿土归公,西山陶瓷厂由国家扶持投资13万元进行公私合营。1957年浙江省政府投资173万元,创办23万平方米的西山陶瓷新厂,五十年代成为全国釉面砖生产基地,温州成为全国釉面砖技术培训基地。继而,温州又在状元山西岙创办东山陶瓷厂,马鞍岭的陶土需要大量开釆,岭上建起矿区管理处,办公室、食堂、宿舍一应俱全。在“大办工业”的口号下,陶矿土产量逐年增加,1962年高产8100吨。东山陶瓷厂自1958年起成为全国首家产瓷质外墙砖的工厂。1974年外墙砖销向上海、南京,用于建体育馆、北京饭店、苏丹友谊厅、刚果人民宫、中日青年交流中心等2000多家中外工程单位。
山不在高,有宝(陶土)则灵。马鞍岭百年高岭土矿,为国家工业创汇,赢誉世界作出贡献,同时为底岭下村的副业增加了一大笔的资金收入。让全区打破单一产粮的限制,走出一条新路。山上开釆出的矿土运输至山下御史桥埠头装船,转运到东山陶瓷厂运输,全由底岭下村的社员雷打不动地出工劳动,由此带来收入增加,地方风貌更新,人们记忆犹新的是当年村里青年男女婚嫁,相比周边村子,有着高出一筹的抢俏。
马鞍岭若从底岭下村上坡,除有一小段“百步峻”稍陡一点外,全岭并不险峻,经过三个急转弯兜,攀登875步台阶即到马鞍岭背。
根据山岭的自然条件,如今体育部门因地制宜地竖起了“全民健康登山基地”的碑牌,岭上漫山遍野绿树成荫,山岩上镌刻着“共青林”的碑石与“艺术创作基地”碑石。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掀起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运动。1964年12月5日,底岭下大队(村)迎来了84名温州知识青年插队,这些16至21岁的青年男女带着政治热情,带来温州城市先进的文教体知识,帮教社员(村民)扫盲、普及文字、文化、卫生、体育常识,组织农村俱乐部,推动村容村貌品位的提高。青年们也学会了农事,磨炼出意志与吃苦耐劳的精神,与社员心心相印,结下深厚的情谊。
时隔四十五年后的2009年,当年的知识青年不忘初心,带着童真重温情谊,集体组织“回乡探亲”的叙旧联谊活动,并捐资在马鞍岭坪上修建“知青亭”以示纪念,让马鞍岭增添了人文景观,丰富了知青史事佳话。如今,沿途的岭旁,亭台榭廊联缀,马鞍亭、益寿亭、溢珠亭、歇息岩等丰富了全岭景色,方便游人憩息,而“知青亭”则让人思绪万千,勾沉起底岭下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的史事。
御史桥村底岭下村文风蔚然
马鞍岭东西两麓的村子,耕读传家,文风蔚然,科举连绵。马鞍岭西麓下御史桥村,自宋元明清以来,迁徙集居而来黄、诸、王、朱、邵、虞、李姓,敦厚睦邻,明代出了进士、都察院佥都御史王诤,大大增加了该村的人文底蕴,为此,村里的河流、桥梁、村名统统冠上“御史”二字,故有了御史桥村的地名。别看村居隩僻,但是村民拼搏进取,坚毅果敢,勇往直前,勤劳能干,家家机器轰鸣,现成为螺帽生产的专业基地,借此发家致富。2009年村里的“御龙”龙舟队,参加香港全国龙舟大赛,一举捧夺了第一名的金牌。
底岭下村为张氏聚居地,宅院庄严雄伟。当年全村统计不足200户时,便有三二进的大宅门台十二座,门台栉比串联,让来客行人无惧日晒雨淋。十二座巨宅都是四合院型,阁楼、书院、亭榭、花廊、曲径、仓房、花园、鱼池等一应俱全。甬道条石纵横,青石柱墩方圆错落有致,围墙衬映花卉,梁柱门帘板壁等雕刻精美,引用当代文物专家杜仙洲的诗就是:“粉墙黛瓦马头墙,镂空牛腿浮雕廊。阴刻雀体龙须梁,风景人物雕满堂。”尤其村里张瑾春高祖建的门台屋,门台除旗夹石外,还有一道大青砖砌成的“拦墙曲径”,成为浙南地方独有的典型之作。从桥头村口开始,蔓延半里到门台,造出九曲十八弯的景观,壮观幽深,对惯偷大盗歹徒有震慑作用,让其畏惧却步,建筑器材的花瓦、瓦当(勾头)、滴水、钉帽产销于苏州。
读村里张氏谱谍,单红字标注的人物就有上百号,反映了张氏宗族文运兴隆,比如近代永嘉场慈善家张健夫,连建二座居士林,人称“健夫相”,比如张施,毕业于上海交大的女博士后,现为哈佛医学院研究员。
马鞍岭与其两麓村落,具有天时地利人和,是大罗山区域一块风景与人文兼备的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