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尽最大努力多跑多看多听多写
来源:文艺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5-15 11:48:28 字体:

  作家王松作为“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参与作家之一,为更好地完成报告文学的写作,选择前往江西省赣南地区的于都县、石城县、兴国县、全南县和龙南县进行采访。在采访过程中,他发现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基层真实故事,深刻感受到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基层干部的辛劳与付出。这次深入农村生活的实地考察,为作家今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记者:请您谈一谈为此次“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所做的前期准备工作情况。

  王松:动笔创作前的准备过程大概从去年11月初开始。首先要整理在基层采访时收集的大量资料,还要将长达20余小时的录音资料全部整理成文字,再录入到电脑中。录音和文字材料整理完成以后,再把手头的所有资料整合起来,制定创作提纲。这是一个非常浩繁的工作,由于采访的面很广,素材也就多得难以想象。等提纲确定以后,才开始着手写作。

  记者:具体来说,您在赣南地区的采访活动是如何开展的?

  王松:总体来说,这次采访比较顺利。此前,中国作家协会已通过国务院扶贫办给江西省扶贫办相关部门发了函,此后,江西高教出版社一得知我要创作赣南地区的脱贫攻坚报告文学作品,就抢先来天津与我签了约稿合同。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我的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江西高教出版社的加入,对我的采写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们很重视这部作品,调动了社里的资源和人力,为我在江西的采访工作提供了一切方便和支持,几乎是一路绿灯。不仅派了一辆跟访的专车,出版社的领导詹斌先生在前期还亲自跟着下到基层,接洽和安排好沿途所要采访的所有县政府相关单位,而且专门派了一个年轻能干的编辑随行,协助我的采访工作。

  我这次在赣南一共采访了当地扶贫工作最有特色、最具成效也最有代表性的五个县,分别是于都县、石城县、兴国县、全南县和龙南县。其中于都县是我要采访的重点。这次由于时间紧,跑的面也大。赣南地区幅员辽阔,有3.9万平方公里,而且要采访的点也很多,所以只能采取尽量多跑、多看、多听的办法。这样一来,每去一个地方采访,都是马不停蹄,经常要跑几个小时甚至大半天的山路,一到地方,顾不上休整,直接就和随行的人下到现场,一直工作到晚上10点甚至11点,日复一日,每天如此。有时候,夜里回到住处只能短暂休息一下,第二天早晨5点起来就又接着辗转到下一个采访点。我给自己安排如此密集的采访日程,是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多地了解情况。每到一个采访点,我都注意让助手把相关人员的联系方式留存好,而且在采访过程中,随时记录下后面的还要重点回访的对象。

  记者:您在整理采访资料并准备着手写作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

  王松:结束采访返回天津后,我在整理材料的时候,根据具体情况再逐个打电话回访。因为已经实地考察过赣南地区,对于现场基本情况已经很熟悉,再通过电话回访也就相对轻松了。电话回访补充材料是第一步,到我具体创作时,写到某个人,还会再一次打电话补访。

  第一个难点在于,报告文学有特定的完成时限,不太可能允许我长时间地深扎在某一个点。而且赣南的扶贫工作面铺得很开,等到实地走访以后,我更明白不可能聚焦在某一个点来写作,那样的作品无法具有代表性,只能是全面铺开来写,但这会使我的采访量和采访内容的宽度不断增加。我在赣南采访时,最多曾一天跑过12个采访点,要接触四五十个人。

  第二个难点在于,我的采访对象基本都是当地人,赣南地区的方言,尤其是客家话,我这个地道的北方人很难听懂。当面采访时还好一点,而回来听采访录音回放,特别是电话回访时,就很困难,尽管对方尽量说普通话,也很难听懂。

  记者:那么,在走访各地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让您印象深刻的人和事?

  王松:发生在基层的真实故事,往往是作家难以想象的。在采访过程中,感人甚至是震撼的事情比比皆是。记得我刚到兴国县时,没能第一时间见到精准扶贫办的主任,副主任刘世俊告诉我,他临时赶到赣州医院去看一个在扶贫工作岗位上突发脑溢血的扶贫干部,这个干部叫丁声贵,已在ICU中处于生命垂危的状态。了解到这一情况,我当即决定不进县城了,直接到这个丁声贵病倒时所在的村庄去,我要看一看他的工作环境。这个村庄是在山里,距县城90多公里,我原以为这个距离并不算太远。可是车越往山里开,我的心越沉,这个丁声贵经常走的既不是高速公路,也不是国道,而是曲曲折折、绕来绕去的山路。90公里的路,车却开了5个多小时。村主任告诉我,村里有一个贫困户住在几公里外的山顶上,这个丁声贵已经50多岁,每次来了都要爬到山顶,去这户人家看望。

  扶贫工作有句常说的话,叫“扶贫先扶志”,也就是说,对于贫困户的帮扶不仅要用政策,还得说服他们,做思想工作,让他们有脱贫的志气和积极性。甚至有的扶贫干部为了激励贫困户,以自己的名义贷款来帮他们发展产业。

  就在我快要结束采访的时候,又听到一个消息。有一对扶贫干部的夫妻,两人一起牺牲在扶贫工作的岗位上,妻子的腹中还怀着两个月的孩子。而在江西全省,据不完全统计,牺牲的扶贫干部已有39位。我觉得,我们不能忘了他们。这些工作在最基层的扶贫干部,真的是不容易,他们太辛苦了。

  从各级机关一些干部中选派到村担任党组织负责人的党员被称作第一书记,代表政府的思想精神,不仅要协助村里工作,而且要管得更多,这也是他们被称作第一书记的原因。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个村的第一书记,是个叫熊志超的小伙子,他们的村主任无意间和我说起,熊书记的妻子曾说过一句话:“如果有下辈子,我不做你的父母,不做你的情人,也不做你的儿女,我要做你的贫困户。”

  记者: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作为深入脱贫一线的作家,您接触到地方的扶贫情况以后有什么体会和感受?

  王松:总体来说,这次下去采访,是我真正深入农村生活的一次难得的机会。在为这部报告文学作品收集素材的同时,也有很多作为小说家的感受。当然,这个层面的感受是更深层次的,也是要静下心来,再进一步思考的。

  通过这次实地采访,我才知道扶贫、脱贫,不是我们想象的这样简单。这个困扰了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的问题,现在要彻底解决,我们国家的政策是一方面,而这些工作在第一线的扶贫干部,还有那些下决心摆脱贫困的致富带头人,他们做的工作,付出的努力,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当然,这次深入生活,对我后面的创作也会非常有意义,这是肯定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