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落对上翘的回望——《塬上故事》创作谈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0-12-17 10:16:30 字体:

  这些年,以渭北塬上为背景的乡土题材的长篇小说,我写了三部。如果说《一抹沧桑》书写了百年世事流变中蹲在村口老槐树下的成群老者,那么《塬上童年》就是本真地记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几位乡野孩童的成长轶事,《塬上故事》(发表于《十月·长篇小说》2020年第4期)则是对上世纪八十年代塬上高中生活的回望。

  小说创作就像是木匠做家具。传统的工艺是榫卯结构。木料都是实木,讲究按照木料的木质、自然形态和纹理成形。现代的家具多是板式结构,用螺钉固定。当下的人们钟爱红木,除了考究的工艺,主要是材质的金贵和稀缺,需百年方能自然成材。现代家具多是木屑撒上胶水压制的胶合板,车间生产。

  传统小说写作者的素材有的来自于自身的生命体验,即或是外在的嫁接和杂糅,由于社会相对的封闭性和固化稳定及同质性社会环境,写作者更容易将自己的生命体验,像酵母一样注入素材,让瘪瘪的素材蓬松胀大。

  现代的写作者大多是将自己与国际接轨的写作技法。二十年前,家具产业方兴未艾,现代家具狂扫传统家具的单调、古旧和壅繁,成了潮流和时尚。前几天逛家具城,我发现传统的实木家具转身又成了大众的奢求。其实生活中的好多事物的审美或者偏好曲线,也和家具消费的变化如出一辙。

  站在生命下垂的年轮上,回望自己的生命曲线,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华夏大地,就像冰雪消融的春天,充满了朝气和活力。渭北塬上乡镇中学的学子们,肩负着祖辈期待的期望,在冰天雪地的寒冬中,站在校园有灯光的地方,跺脚晃身,哈气搓手,头缩在棉袄领口间,打起精神瞪着熬得通红的眼睛,盯着红肿手掌上晃动的课本,咬牙苦读。他们期待走出农村,成为“商品粮”,端上“铁饭碗”。

  后面的几个属相轮回,人们生活更富足了,社会更多彩了。回想起来,那个“咋暖还寒”的八十年代,依旧成了一代人生命底色中最夺目的念想。那个年代的求学记忆,没有遇到文学,默默地留存在我记忆的深处。大学毕业,在南粤生活三十余年,我见证了大地的巨变。魂牵梦绕中,塬上的中学时光在我的脑海和梦境中不断地在向我呼唤。我用好些同学的人生轨迹,来记录这段时光,也在时代巨变的大幕上,书写那段时光对我人格的淬炼和铸造。塬上的中学时光,不是零散的记忆。在我的心里,它是一颗树,一颗投射了几十年社会光影的树。文学给了我一个通道。我将这颗满是结疤的树,用榫卯结构呈现出来。纪念曾经给予我知识的老师们,在文字里保存那些曾经朝气勃勃、现在行将老去的塬上同学们:那是我们共有的记忆。

分享到: